>>> 2003年第2期
难以割舍的万年交
作者:唐黎标
几年前,我曾大病一场,在家治疗休养。忙惯了东奔西走的工作,忽然闲下来,真是百无聊赖。为了尽快恢复健康,我坚持每天到户外散步,吸收新鲜空气,逐渐认识了退休在家,又病魔缠身的三位老人,在一年多无拘无束的交往和闲谈中,我们竟成了“忘年交”。他们安贫乐道、心地善良、为人朴实、乐于助人的品质,尤其是以平常之心对待平凡的生活,乐观看待人生的历历往事,更使我至今难忘。
与我同一栋楼仅隔一个单元住的王师傅,曾是厂里的门卫工人。他在岗时一身戎装,一丝不苟站岗执勤的态度无不令人拍手称道。退休后,他仍不甘寂寞,钓鱼、买菜、散步,还骑着“小三轮”隔三差五带着老伴到离家不太远的医院去看病。尽管他自己身体也不太好,但每天从朝霞沐身到夕阳沾衣,总是风尘仆仆,非常乐观,晚年生活显得那么有滋有味儿。
在交往和闲聊中,王师傅知道我因为疾病在身,心情不好,情绪不高,便开导我如何看待平常百姓生活,如何看待复杂人生,鼓励我与病魔作斗争;还经常把他亲手做的小凉菜和用山野菜做的大包子送给我品尝……
与我仅隔两层楼住的丁师傅同王师傅相比,出门聊天的机会相对少一些,但由于我们在厂里曾有过一起工作的经历,因此,我们聊起来也十分投机,而且谈话相当有质量。
我与丁师傅闲聊的话题,大多还是谈论生活中的往事。确切地说,有思想交流,有趣事笑谈,也有脸红耳赤的争论。记得有一次,我们争论起中韩之间的足球话题,丁师傅说是裁判的误判造成的角球,我则认为是球员的技术问题。我们各抒己见,互不相让,几番激烈的争论,最后我似乎占了上风。第二天,我们再见面时,丁师傅没有任何“敌意”,我们照常谈笑风生,互相问候,谈论人生的苦与乐。后来我才知道,那次丁师傅的看法是对的,但为了我们不再争执下去,也为了我这个心脏病人不再受到刺激,丁师傅没有继续坚持,而是主动让步。由此可见,丁师傅对于我这个“忘年交”朋友,是多么宽宏,为人做事多么有分寸。
我的第三个忘年交至今我也叫不上名字,只知道他经常穿得干净整齐,一早一晚站在路口提着一只鸟笼子,一见面便笑着对我说:“咳,你看,我儿子又给我买了一只鸟。”我问:“多少钱?”老人略有几分自豪地说:“一百多块。”我不懂鸟,但从老人的言谈和表情上看,无疑是一只好鸟。我也连声称道:“好!好!”老人乐极了。又过了几天,在路口我们又相见了,老人又喊我:“咳!我又换了一只鸟。”我问:“那只鸟呢?”老人显得有几分伤感地回答:“死了!”看表情,老人特别喜欢那只鸟,我真后悔不该刺痛老人的心,连忙安慰老人:“好好养着这只鸟吧!”老人应声:“那当然,那当然!”
后来,我们又经常见面,经常聊天。从老人那里,我懂得了许多关于鸟的知识,知道了许多“人与鸟”的故事。再后来,我的病逐渐好转,正常上了班,见到老人的机会相对少了。又听说,老人了解到国家提倡公民保护野生动物,就主动把养熟的几只鸟全都放飞,不再养鸟,改为别的爱好了。
如今,我依然每天忙忙碌碌地从曾与老人聊天的地方经过,却没有了老人爽朗的笑声,不见了老人熟悉的身影。然而,老人们那种中国百姓共有的淡泊宁静、朴实真挚和笑对人生的优秀品质却深深地埋在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