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4期
食物的性味与养生
作者:张 芹
那么,食物的性、味是怎样的?应如何掌握运用呢?
中医学认为,食物的性,主要是寒、热、温、凉四种,古时也被称为四气。其中温热、寒凉有不同的性质,温与热、寒与凉有共同性,只是程度上有差异。还有介乎寒和热、温和凉之间,即食性不甚显著,作用比较缓和的平性食物。寒凉食物如柑、桔、香蕉、杨桃、柚、雪梨、苹果等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多用于阳证、热证。温热性食物如荔枝、石榴、菠萝、柿子、李子等常具有健脾、开胃、补肾、补益虚损的作用。其中平而微寒或平而微温的,对体质虚弱,或久病而致阴阳两虚,或寒热错杂,或温热内蕴者都能适应。
关于食物的味,就是指五味。食物中的五味与药物的五味含义相同,是指酸、甘、苦、辛、咸五味。食物的味不同,功能也就不同。凡辛味,即能宣、能散、能行气血。对于表证以及气血阻滞等病,都应注意选择有辛味的食物。例如葱、姜、大蒜等配合其他食物,来治风寒感冒、胃寒呕吐等症,皆取其辛味宣散之功效;胡椒、花椒、辣椒三者亦具辛味,它们不仅能起到宣散作用,而且还有行气、下气的作用。甘味食物则能起到补益、和中、缓急的作用,可以用来滋补强身,治疗人体气、血、阴、阳任何一方之虚证。如羊肝、羊脊骨、牛肝、鸡肝等,其味皆甘,具有养肝、养血、补血或滋补肝肾的作用。酸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遇有气虚、阴虚不摄而引起的多汗以及泄泻、尿频、遗精等症,均可选配酸味食物。苦味的作用在于能泄、能燥、能软坚,因此可以用来解除热证、湿证、气逆等方面的疾病,如苦瓜味苦性寒,食之可以达到清热、明日、解毒作用。咸味的作用在于能软坚、散结、泻下,因此多用于治疗热结、痰咳、瘰疬等症,如猪肾味咸性平,可治疗肾虚引起的腰酸遗精、小便不利、水肿等症。食物的性和味显示了食物的部分性能,两者应结合起来,才能准确判断食物的作用。否则,用之不当,会影响健康。
食物各自具有不同的营养成分,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亦称之为食物偏性)。由于食物的性、味的偏性,它们对人体五脏的作用也各不相同。《黄帝内经》中说:“五味所人,酸人肝,辛人肺,苦人心,咸人肾,甘人脾,是谓五入。”它们进哪一脏,对哪一脏发挥作用。但对食物性、味与五脏特定的所人先后,所生之宜方面,既须知其大别,又须求同中之异,方能收到显效。例如同属清热泻火的食物,一般都具有寒凉的偏性,可其作用,则有偏于清肺热、清心热、清胃热等多种差异。如梨、香蕉、桑椹、猕猴桃等都有清热泻火之功,可梨偏于清肺热,香蕉偏于清大肠热,桑椹偏于清肝之虚热,猕猴桃宜于清膀胱热。许多补气作用的食物,因对五脏所人先后的不同而效果有别,如栗子其味甘且咸,它既人脾胃两经,又人肾经,不仅能益脾胃、止泄泻,而且还具有补肾气、强筋骨的作用。莲子甘微苦涩,既人脾经,又人心经,对心气、心阴不足而造成的心悸、失眠等病症治疗效果也十分显著。
此外,食物还有升降浮沉(作用趋向)的偏性。升(上升)浮(表示发散)的共同点是向上向外,属阳;降(下降)沉(表示泄泻)是向下向内,属阴。大抵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食物,都能向上向外。而具有泻下、清热、利尿渗湿、潜阳息风、收敛及止咳平喘等功效的食物,则能下行向内。能升浮的食物大多具有辛、甘味和湿热性,能沉降的食物又多具有酸、苦、咸、涩味和寒、凉性。
在中医理论中,很多食物可以当药用,很多药物又可以顶食用。利用不同食物来培补虚损,恢复元气,协调机体功能,可以作为治疗疾病的一种有效手段和措施。入门常说的食养食疗,就是以合理的营养,来促使。癌体早日康复,促进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