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5期
苏东坡的养生之道
作者:丹 珠
东坡先生一生十分坎坷,曾被奸臣诬陷,差点身首异处。出狱后,被贬至黄州等地。后来,朝廷又召其回京,官至礼部尚书。但他不迷恋富贵,刻意激流勇退,自请外放杭州,过着与世无争的平静与平淡的生活。但不久又连遭贬斥和流放,最后一直贬谪到最偏僻、最不开化的琼州(即海南岛)。东坡先生虽一生遭遇到众多的磨难,但却能够随遇而安,一生始终保持着豁达、开朗的性情。环境再恶劣、条件再艰苦,他都能进行自我的心理调理,顺随事态的发展。他曾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乞儿。”充分显露出豁达大度,随物沉浮的品性。
养生要领:动静相济
东坡先生养生之道深得中国传统养生学之神髓,即:动静相济。他曾提出一个疑问:为何官宦人家易生病,而平民百姓却身康体安呢?他说:“大风雨寒露,寒暑之变,此疾之所由生也。”官宦人家平日居深宅大院,出外则车马相随,从不沾体力劳动,养之太厚,难以抵御气候骤变引起的寒热变化,故易生疾病;而平民百姓,无论寒暑,都要辛勤耕作,这种经年累月的“动”使他们可抵抗寒暑之变,且能祛病延年。本着这种看法,东坡先生十分好“动”,尤爱登山活动。他曾游历过庐山、惠山、罗浮山等,其名诗《题西林壁》就是在游庐山时写下的: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东坡先生认为,登山大有好处,既可锻炼腰腿,强身壮体,又可清除杂念,陶冶性情,这叫做:“俯仰山林之下,可以养生怡性。”登山为“动”、怡性为“静”,此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相济”。
东坡先生亦喜田间劳动,在63岁贬至琼州时,他还亲自开荒种地,辛勤耕作,曾咏道:“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生动地抒发了一个白发老者仍不懈努力于田间劳动的动人情景。
东坡先生还有一种达到心静的功法,并长期坚持不懈。他说,每天黎明就起身,面向东或南,盘腿而坐,先叩齿数十次,随后吐故纳新,待气满腹,徐徐吐出。然后,用手顺序摩擦脚心、脐下、腰脊间和眼面耳项,直至发热。最后按捏鼻数次,梳发百余次。东坡先生在自己的文章中曾对此法大加赞赏:“此法甚效,初不甚觉,但经累百余日,功用不可量,比之服药,其效百倍。”
生活决窍:“三戒”,“四警”、”四当”
人们在日常作息中,如何养生以延年益寿呢?东坡先生有其独特的决窍。
“三戒”:一戒急躁。东坡先生认为,躁使人心烦,心烦则使人意乱,意乱使人精神受损,故急躁是人们养生之大害。二戒阴郁。阴郁是一种情绪的低落,对身心都无好处,对人们修身养性尤为不利。三戒贪欲。人有欲望是正常的,但要有节而不可纵。无论功名利禄,酒色财气,都不可贪。
由此,东坡先生进一步提出了四警:“出舆入辇,蹶痿之机;洞房清官,寒热之媒:皓齿娥眉,伐性之斧,甘脆肥浓,腐肠之药。”这是说:出入无时不乘车,于脚于股都不利;深居高楼不动,易患寒热之病,而沉迷女色,对身心都有害,贪口腹之欲,对脾胃肠都有极大的损伤。这短短的三十二个字,包含了多少养生至理,揭示出历代生活于富贵温柔之乡的人难以长寿的原因。
“四当”:一次,有人向东坡请教怎样生活才可长寿的方法,苏氏答道: “一、无事以当贵:
二、早寐以当富;
三、安步以当车;
四、少食以当肉。”
要求养生之人不要去追逐功名利禄,以淡泊世事为“贵”;不要为赚取钱财而日夜操劳,以睡安稳舒适的觉为“富”:不要出外即乘车骑马,应该常常缓步当“车”,不要贪求山珍海味,暴饮暴食,而应以少吃晚餐为“肉”。东坡先生的这些看法,与现代医学、保健所揭示的道理有很大的一致性,仍然可以作为现代人生活中应该遵循的养生之道。
“扫愁帚”:酒
东坡先生对饮酒养生颇有研究。他认为,饮酒要适量,即可养心健身,又可怡神消愁。他写道:“予饮酒终日,不过五合,天下之不能饮,无在予下者。”饮酒终日,却不过“五合”,的确是慢斟浅酌的。东坡先生借此排解屡遭贬斥的愁闷,并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因此,他把酒形象地比喻为“扫愁帚”。
东坡先生不仅喜欢晶赏美酒,而且精于酒的酿造。他在黄州时,就自制了命名为“绝醇醑”的蜂蜜酒,并赋诗一首:
“巧夺天工术已新,酿成玉液长精神;
迎客莫道无佳物,蜜酒三杯一醉君。”… 在海南,东坡先生用白面、糯米、清水酿成了“真一酒”,此酒香浓温和,“饮之解渴而不醉人”。据记载,东坡先生还经常饮用黄柑酒、葡萄酒、石榴酒、梅酒。在畅饮佳酿之后,东坡先生往往写出奇篇妙诗,故他又称酒为“钓诗钩”。
东坡先生还善于配制药酒,以祛病健身、滋补养生。在惠州时,他用木桂、菌桂、牡桂等中药材浸泡于酒,还酿制了一种叫“天门冬”的药酒,据说饮之可以“通治五脏六腑”,“久服延年轻身”。
苏氏在饮酒方面可谓是专家了,饮之有节,是其喝酒的基本原则,制之有方,可以达到其以酒养身的根本目的。他的这些看法和做法是值得现代人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