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6期

“一斤麦子六斤红薯……”

作者:林梦农




  看了这个标题你会奇怪:“一斤麦子六斤红薯”之中有什么奥意?上世纪60年代的困难时期,这句话在地处黄河之滨的我的家乡一度十分流行。在村庄的路边,你如果看到有几个农村汉子或妇女聚在一起,往往会听到这么一句问话:“一斤麦子六斤红薯,换不换?”
  这是一种特殊的交易。困难时期,粮食紧缺,老百姓都吃不饱。但由于地域的不同,生产的农产品就有所差异。我们那地界,有的地方产小麦,有的地方适宜种红薯。虽说村里产小麦,但去掉公粮,分给农民的口粮有限,远不够吃;生产红薯的地方,成天吃红薯也反胃口,就拿出一部分换些小麦,给老人、孩子、产妇等改善改善。于是,便约定俗成地形成了这么一个以小麦换红薯的市场。
  我的村子地势低洼,土壤偏碱性,适宜长小麦,却长不好红薯。麦子虽好吃,但数量少,一斤麦子换六斤红薯,就能多吃一段日子,少挨些时间饿。吃得不好总比饿肚子强。
  这个市场发展很快,便引起了政府干部的注意,很快定了调:这是不法分子妄图破坏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搞资本主义活动,是阶级斗争新动向,一定要坚决打击。很快,各村的民兵就组织起来了,拿着红樱枪,有的还背着三八大盖枪,在村边巷口巡逻。一发现可疑的人,立即带到大队部进行盘查审问。盘问中,拳打脚踢是免不了的,然后没收带来的粮食和运输工具——自行车,罚在本队劳动三五天才放人。
  这么一打击,白天是没人敢交易了,但并没有如上头的愿望那样被取缔,而是转入了地下。
  一个严冬的晚上,父母亲坐在被窝里,看着几个饥肠辘辘的孩子,一脸苦楚。父亲说,家里还有一百斤麦子,是不是也出去换些红薯,多支撑几天。母亲低头沉思着,没有吭气。我从小朋友处听到过许多换红薯遇险经历,同时,父亲由于劳累过度,虽刚四十岁,但背已驼了,腿关节肿大变形,走路都有些瘸,便说:“爸爸,那太危险了,你不要去。”爸爸说:“不换些红薯怎么办?你二叔去过几趟,他路熟,不会出事的。”
  第二天下午,父亲从邻居家借了辆自行车,把麦子装好驮在自行车衣架上,就同二叔等五人出发了。如果一切顺利,明早就可回来了。看着父亲离去时的身影,我暗暗在心中祝福父亲能顺利换回红薯,早点平安回家。
  一晚上我没睡安稳,母亲更是坐卧不宁。到第二天早上上学时,父亲还没有回来。中午放学回到家,见母亲一脸慌急的神情,我就知道坏了,父亲怕是出事了。母亲到别人家去问,都没有回来。快天黑时,几个年轻人和二叔陆续回来了。他们说,这次十分倒霉,村口到处是民兵,大家各逃各的,不知父亲现在怎样了。
  我们等啊,等啊。一夜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还是不见父亲的踪影。母亲和我真是度日如年。到了第三天,母亲和二叔到换红薯的那个村子去找人。他们到了那儿时,父亲正在队部墙角躺着,全身是土,脸上有许多伤痕和血痂。原来,父亲躲逃时没看清路,连人带车掉进了一条沟里。麦子和自行车要被没收,母亲和二叔哀求了半天也没用,他们只同意将人领回。无奈,二叔回村找了辆平板车,才把受伤的父亲拉回家。
  从此,我家的生活更困难了。父亲要看病,又要赔别人的自行车,家中又断了粮。我和弟弟妹妹一放学就到地里挖秋天没有收净的蔓菁根、胡萝卜,回去煮煮充饥。父亲拖着病体到公社弹花厂干杂工,挣一点粮食。第二年春天,父亲得了浮肿病,全身肿得人都变了形。他的身体更差了。不过,能熬过那个困难的岁月,也算命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