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8期

楠溪江长寿探秘

作者:李 深




  春节前,我和一个电视台的朋友吃饭,他说正在做一个节目叫《长寿秘探》,我随口说道:“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长寿老人很多,我帮你联系一下。”于是,我找到在浙江的战友,战友托战友,正好是永嘉籍人士,和当地领导很熟,一拍即合。于是,我和旅游卫视电视台“健康伴你行”栏目制片人罗友益和张健二位同行,于春节后的一天踏上征程。
  长寿老人的共同特点:
   热爱劳动
  到了永嘉,县领导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指派宣传部的小潘和当地(县)电视台的小项陪同我们。当日下午,我们即去离县城几十公里的小山村。路上,小潘为我们介绍了永嘉的情况。永嘉是个大县,全县90万人口,位于温州市最北部,国民生产总值占温州市第三位。其中瓯北镇GDP占全县2/3。他介绍了全县的发展情况,说县委提出“三带”战略,即:沿江(瓯江)工业带;沿溪(楠溪江)绿色旅游观光带;沿山特色资源开发带。又说道,这里的长寿老人多。2003年全县共有百岁老人26名,县里给每位老人每年补助二百元,加上乡、镇的补助,有的拿到四五百元,这对于在农村消费不高的老人来说是很满足的了。
  说话间,我们到了上塘镇塘山中国老年保健村,拜会105岁的金学球老先生。他103周岁(当地习惯称虚岁),自己一个人生活,儿子、孙子都在温州市,每周来看他一次,平时邻居照看。他自己劳动——种菜、砍柴、做饭,手上磨出一层厚厚的老茧。他有一个儿子,今年79岁,两个孙子,玄孙15岁。他的生活习惯很好,早睡早起,吃东西不讲究,和邻里关系很融洽,从来不发脾气。当我们来到后,全村在家的人都来了,围在一个院子里。电视台的二位,认真地拍,并通过县电视台的小项的翻译,与院子里的人们交流。
  不一会,院里又来了不少老年人,我特意跟随金孝杰老人到他家里看了看。他今年82岁,步履矫健,我跟不上他。他原是温州市港务局一名职工,退休后,回到他的祖藉永嘉县上塘镇塘山村。他热爱这个小山村,5公里的山路是以他为主修出来的,并在山上种了大片树林。1978年时,温州日报上还刊登了他的事迹。近几年,他筹资办起村里的“老人院”,自己也常常到村口的“老人亭”去坐坐,和村里的老人聊天。他发鬓皆黑,牙齿整齐,最大的爱好就是种兰花。我听说他很有劲,就和他比试掰手腕子,结果一下子被他放倒了,根本无还手之力。一个不到60岁的人竟然输给82岁的老人,Jb中无限感慨。随后,他为我们表演了一套南拳。金老为我们介绍他的叔叔金学仁,88岁,是个退休教师。1995年温州市评选“康松杯”温州十大“教育世家”,金学仁获选。上塘镇塘山村金氏家族共140户,其中有30多位80岁以上老人,百岁以上就一位——金学球老人。问及老人们长寿的原因,答曰共同的特点是劳动多。每天都在活动,这里的环境好,空气好,吃的全部自给。问起文化生活,说这里只能收到中央台的节目,不很清楚,可以看到报纸,但听“温州鼓词”(录像带)比较普遍。说着打开电视给我们放了一段。
  环境造就了文化
  盘仍促进了健康
  第二天,探访当地年龄最大的老人一,109岁的陈爱香。路上,先经过溪口乡小学,这里,书声朗朗,响彻云霄。“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足见这方水,土文化积淀深厚。我们路过一位79岁的农村医师的家,他自己有一个诊所和中药房,闲时研究古诗词。他说,“诗歌”之意就是诗必唱必吟之,并‘即兴为我们先吟后唱杜甫的“秋兴”八首和李白的“将进酒”。他的书法很好,为我们写下了“健康伴你行”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来到了陈爱香老人的家门口,见其门上挂着1999年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敬赠的“世纪老人”铜牌,在其卧室门口挂着基督的年历。经过了解得知,她是基督徒,现在还可以唱赞美诗。抗日战争时,她支持过革命,孩子还当过地下交通员。她说:政府很关心她,子女也很孝顺,全家共七代人。采访完毕后,与其家人照了一张合影。离开陈老家已是下午两点多了,我们都饥肠辘辘,便去岭上的“白云客栈”吃饭。那里是个山中村落,有47户,193人。明嘉靖年间便有人居住,至今已四百多年。好客的主人专程到山下迎接我们,他用手机打电话说:“把瀑布给我放下来。”我吃了一惊:怎么瀑布还能放下来?不一会儿,一股山泉从天而降,大家都兴奋地轮番拍照。经过他自己建造的吊桥时,桥虽摇摇晃晃,但很结实。这真是小桥、流水、人家,大山、瀑布、仙境,令人流连忘返。一进客栈,见一幅字很醒目:“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堪自怡悦,不可持赠君。”是啊!不来此山中,如何能体会到如此心境?主人拿出自己酿制的白酒,我情不自禁地大声朗诵了李白的“将进酒”,博得大家的喝彩。临走时,我提醒主人:“把瀑布收起来!”
  楠溪江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位于永嘉县境内,三百里楠溪江融险、奇、幽、秀为一体,以水秀、岩奇、瀑多、村古、滩林美而闻名遐迩,有“天下第一水”的美誉。唐宋以来不少名人在此留下足迹和墨迹,如王羲之、孟浩然、苏东坡等等,被称为中国山水诗的摇篮。环境造就了文化,文化促进了健康。心胸宽阔,为人平和,邻里和睦,山静心静,延年益寿矣!
  作息规律,素食主
  草药殆扇,“招篡最补”
  3日清晨,我们来到离县城较近的上塘镇立新村,看望金岩花老人。寒暄过后,问及年龄时,她笑着回答:“我才7岁。”大家都笑了。她每天晚6点睡,早7点起,走路很快,可以跪着洗衣服(因为是小脚,站不稳)。她作息时间规律,一天三顿饭,可以吃三小碗,以素食为主,不吃肉。每天中午喝一两白酒,晚上吃粥,再吃咸食,不喜甜食,菜里不放味精。问吃什么补品?她笑着大声说:“饭最补,红薯最补。”她现在还经常扫地,去年还在做饭,说话声音大,风趣幽默,爱看电视,常把眼睛几乎贴在电视前,,时而鼓掌,说“好看”。偶尔头痛脑热,不吃西药,抓当地草药,煎服2~3付就好了。与邻居关系好,脾气好。五代同堂共三十多人。她居住的环境很好,宽大的瓦房,背后是大山,一片翠林,院子很大,水泥地面平整。院前不远就是楠溪江。大屋内正厅摆放一台光绪年间的打谷风车,上面写着“光绪甲申年制”,算来已120年了,上面的漆花字迹清晰可见。她摇起风车很有劲。在风车的上方,墙上贴着“寿比南山”四个大字,下录有唐寅诗十首,“看来赫赫去匆匆,刺眼繁华转时空,杏子单衫初脱暖,梨花深院恨多风……”老人口口声声说“共产党好”,每月共五百多元补贴,足矣。
  
   平时爱开玩笑
  
  生死看得坦然
  我们最后采访的是住在城里的朱碎香老人,1904年生,整整100岁了。90岁才开始学写字,以后竟会作诗,还出了一本书。采访时,录相机往她眼前一架,老人还以为来体检了,她从未见过这个玩意。她一辈子很苦。在自传中,她写道:“7岁丧父,幼年辗转他乡,经历了日寇战乱,生活艰辛。如今四世同堂共17人,其中5人大学毕业。这百年中,我经历了清末、北洋军阀、民国和社会主义四个朝代,备尝辛酸,但最后终于过上了幸福生活。我深切体会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朱老起得早,睡得早,饮食清淡,由于牙没了,每天吃软食、素食,肥肉也可吃一些,不喝酒,从不吃“补品”,信天主教,天天念圣经。对生死问题看得坦然。她性格柔和,很健谈,有时爱开个玩笑。爱劳动,到现在衣服还是自己洗;自己会做很精致的绣花球;织袜子每年也十几双,都分别送给亲戚、朋友或给老人协会,再分送给其他老人。没生过大病,偶尔伤风感冒也不吃药。老人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一路采访,一路探索,我们找到一个答案,永嘉县之所以长寿老人多,与其自然环境、百姓心态、文化背景、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因素都是分不开的,当然遗传因素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回到北京已经很长时间了,可心还留在那遥远的山村,眼前常浮现出老人们的音容笑貌。百岁老人陈碎香送给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的绣花球,至今仍挂在我的办公室内,这是多厚重的礼物啊!而我们竟没能送给他们一些礼物,心中深感不安,下次定要为他们送上“世纪长寿老人”、“世纪健康老人”的红字金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