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8期

以静制动动静相融

作者:张秀平




  对于如何养生,中国传统文化中已有了相当丰富深刻的论述,不少健康老人也有自己的经验之谈。已届84岁高龄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光英身体健康,精神矍铄,他认为:“最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是中国传统的养生学说——以静制动,动静结合,不仅练身体,而且练修养。”从我的切身体会来看,王老得到了养生的真谛。以静制动,动静结合,若这八字真谛实践得好,人人都可以终生受益。
  在养生学中,一静一动谓之道,两者是辩证的统一。所谓“静”,并不是身静,只躺在床上休息;而是心静、脑静。但是要做到静,是一项相当困难的事,没有一定的修炼是做不到的。我体会,有两点很重要:
  一是排除杂念,努力做到万念俱空。这是件很难的事,极少能达到万念俱空的程度,但只要不断地练下去,一点一点地向这个目标接近,就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最初可能持续不了几秒钟,以后就会持续几分钟,再往后,持续的时间会更长。其作用主要是让大脑得到更充分的休息。据科学测定,人在睡眠时,表面上看,大脑都在休息,其实不然。实际上人的大脑皮层仍然有一部分在活动,得不到休息,否则就不会做梦了。即使没有做梦,据测定也还有少部分大脑皮层没有完全休息。而做到万念俱空,就可以让大脑皮层完全休息。这样做以后,人们可以顿感全身畅快无比,精神倍增。
  二是用快乐替代忧愁,用豁迷替代狭隘。如果一个人终日愁眉不展,他的身体不可能好,只能是越来越坏;一个心胸狭隘的人,容不得人,与别人斤斤计较,会让自己不愉快,自己的身体也好不到哪里去。王光英副委员长说得好:“我历经沧桑,积累了80多年的人生经验,换取的一个最宝贵的果实便是豁达、乐观。”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如果不能逐步排除狭隘,不能排解忧愁,就会不断地有烦恼,从而影响身心健康,长期如此,疾患就会接踵而来。
  如果说,第一点一般人较难做到的话,那么,第二点相对要容易得多。虽然这两种“心静”的本质不同,方法也不一样,但是对养生都有很大益处,而且都,可一辈子受益。而且,正如王光英副委员长所说,这样做不但可以练身体,还可以练修养,真正做到宁静心灵、记住快乐、抛开私利、忘掉忧愁,这样,就可达到健康身体、健康心理的和谐统一,也就是说,具有了良好的心性,身体可以得到积极的支持。从而促进身体各机体器官组织始终处于良性状态,起到以静制动的效果。
  所谓动,一是身动,就是我们常说的锻炼身体;二是脑动,也就是要不断地锻炼大脑。身动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应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寻找适合各自爱好、性格以及身体条件,包括经济基础的运动方法。人们常说,人的生命在于运动,只有动起来,人体内部的生命力才能活起来,人体内各种器官的功能才能越来越强化,人体才能越来越健康。
  当然,一个人光有好的身体是远远不够的,有好身(上接第9页)体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发挥自身的各种功能和潜能,动脑就是必须的了。人的大脑只有越用才能越敏捷,越用其作用才能越大。人到老年以后,大脑会明显地衰退。只有让大脑动起来,才能永葆青春。一旦大脑充满了青春活力,人的精神面貌就会大不一样,身体怎么能不好呢?
  除了运用好“一动一静”的养身之道以外,要保持一个好身体还应该辅以其他一些保健手段,并加以综合运用,比如医疗保健、食品保健、药物保健手段等等,但是,这些保健手段的运用要因人而异。保健除了弘扬中华养生传统文化以外,还要注意运用现代的一些新技术、新方法,并且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作者简介:张秀平,男,1949年生。高级记者,现任中国新闻出版报副总编辑,中国报业协会理事。曾获全国好新闻奖16次。著有《经济报道新思路》、《中国大“扫黄”》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