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8期
练功说“气”
作者:向 真
在数千年前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不发达,没有精确观察物质细微结构的工具,但我们的古人有非常发达的理论思维和很高水平的哲学,中国古代的科学家就是借助于这种古代东方特有的思维方式来认识自然,认识人体,而形成了有关气的理论体系。这就是说,要真正认识有关气的学说,就必须首先对中国古人的理论思维方式和哲学思想要有所了解。
气在中国,首先是一个哲学概念,是“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产物。气的概念是物质的,并没有任何虚妄的成分。
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家认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虽然形态大小不同,如大的有太阳、月亮、大地、天空,小的有昆虫、蚊蚁和形形色色的微生物,包括人在内,都是由十分微小的物质构成的。这些微小物质肉眼是看不见的,就像现代科学所提出的分子、原子、电子、微粒子一样,古人给它冠名叫做“气”。
古人还认为,气是宇宙间万物生生化化的根本。《黄帝内经·素问》中说:生物的化生、生长、繁殖、死亡,都是气的作用(“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庄子》中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者为死。”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宋妍、尹文指出,世界上林林总总的万事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一切事物都是气变化的结果。他俩认为,气在这些变化中,其本身是不变的。汉代大哲学家王充进一步指出:“天气合气,万物化生。”意思是说,由于宇宙中气的相合相聚,就化生出了万物。宇宙中所有的物质都是气的运动变化生成的。宋代哲学家张载也说:“天地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生万物。”明朝张景岳进一步指出,生化之道,以气为本,天地万物,莫不由之,人之有生,全赖此气。
综合古代哲学家对气的论述,他们对气的认识可概括为: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也就是说,宇宙间万物的生成、发展、运动,都是气的运动变化的结果。
二、人体之气的类别
中医的诞生几乎与中国古代哲学的产生同步。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医学家在创建中医理论时,便是以古代哲学家的理论为指针,将关于气的学说运用于认识人体,解释生命现象,分析病理发生发展规律,形成了中医理论的基础和核心——气化论。气化论是中医理论的精华。
在中医理论中,首先认为人的形体是由气构成的,“气聚则形成,气散则形亡”,气主宰着生命。不论是体表可以见到的皮肤、毛发、五官和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还是内在的肌肉骨骼、五脏六腑,都是由气构成的。
中医认为,人体之气的生成来源有三个方面:
一是先天之精气,禀受于父母,藏之于肾;
二是后天水谷之精气,源于水谷,经脾胃的运化而生成;
三是经过肺吸人的自然界的清气。
,
人体之气从生成来源、分布的部位和作用来分,主要有以下几类:
1.元气
又称原气、真气、真元之气。属先天之气。它来源于父母,禀受于天,为先天之精所化生。遗藏于肾,但必须依赖于后天的精气不断滋养,才能不断地发挥其作用。
元气由经脉通过三焦分布全身,内而脏腑,外而肌肤腠理,通达全身,其作用是激发和推动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维持人体正常生长发育。
因此,元气是人体生化的源泉,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充足,脏腑强盛,身体健康;反之,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损伤元气:N,J脏腑虚衰,抗邪无力就会导致疾病,治疗时要注意培补元气以固本。
2.宗气
。
为后天之气。主要是由肺吸人的“自然之清气”和以脾胃吸收的“水谷之精气”结合而成,积于胸中。因为它既是内外之气的综合体,又是全身之气运动流行的出发点,其他之气无不得其滋养,故名“宗气”。
宗气的作用有二:一是上出喉咙,助肺司呼吸运动,凡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均与宗气的盛衰有关。临床上对出现的语声低微、呼吸微弱,叫做“宗气不足”。二是贯通心脉,促进心主血脉运行。凡气血的运行、肢体的温凉及活动能力,以及人的视、听、言、动各种机能活动亦与宗气有关。所以,《灵枢·邪客篇》说:“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灵枢·刺节真邪篇》又说:“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这不仅说明了宗气有推动呼吸和血液循环的作用,同时也明确指出了宗气不足,可以引起血脉凝滞的病理变化。在临床上,宗气虚的人,常能影响心的功能,而出现心肺两虚的证候。
3.卫气
卫气是水谷之精的“悍气”所化生。卫气属阳,“有卫阳”之称,其生成本源于中焦、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其特性傈悍滑疾(傈悍,是形容它力量强大;滑疾,是形容它流动快速),行于脉外,外而皮毛肌肉,内而五脏六腑,输布全身。
卫气在里有温煦五脏六腑的作用;在表有温养肌肉,润泽皮肤、滋养腠理(腠理指皮肤、肌肉之间处)、开合汗孔、调节体温等作用。由于它能固表,抗拒外邪的侵犯,故称之为,“卫气”。所以《灵枢·本藏篇》说:“卫气者,温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人体的脏腑功能活动,特别是保卫肌表抗御外邪的功能是否正常,与卫气的强弱有密切关系。若卫气不足,则肌表不固,外邪易乘虚而人。
4.营气
营气主要是由水谷精微所化成的“精气”,“其中柔和清纯的部分,与血共同行于脉中(血中之气),称为营气。 ,营气是血液的组成部分,其营养全身的作用与血液基本相同,二者共行于血脉中,有密切的关系,故习惯上称为“营血”。营气有化生血液、营养周身的功能。以血脉为轨道,昼夜不息地运行于表里上下各部分,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以此为营养。
《灵枢·邪客篇》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指四肢),内注五脏六腑。”这就是对营气功能和营血之间的关系的概括。
营气和卫气都是水谷之精所化生,营气是水谷之“精气”,卫气是水谷之“悍气”,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所以,《灵枢·营卫生会篇》说:“人受气于谷,谷人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
综上所述,元气为先天之气,系先天之精所化生;宗气(包括营气和卫气)为后天之气,由水谷之精气与大自然之清气结合而成。
元气和宗气相合,称为真气或正气,所以,《灵枢·刺节真邪篇》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真气流行于全身,是维持人体活动的动力。它分布于脏腑,就成为“脏腑之气”,运行于经脉,就成为“经气”,因此,人体各种生理功能活动以及抗病能力的强弱都和真气息息相关,故《景岳全书》说:“人之有生,全赖此气。”
祖国医学生理上所讲的“气”,在很大程度上包括现代医学的神经体液系统的功能和体内组织器官活动的功能bJ
中医还把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即脏腑组织的活动能力称为脏腑之气。它存在于脏腑组织之中,是通过脏腑组织的机能活动反映出来的。脏腑之气有心气、肺气、经气等。人体各脏腑的功能活动就是在气的充养下而产生的。
祖国医学把人体本身的抗病能力称为“正气”(一般简称为“正”),而人体正气的盛衰,又决定于体质因素(先天秉赋的强弱)、精神状态、居住环境、生活习惯、饮食、营养、劳动及锻炼等。
气的另一个含义是指人的精神品质。如《孟子》讲的“存心”、“养性”,重在善养“浩然之气”、“存夜气:。《荀子》的“治气养生之术”,都是把气和精神修养联系起来。
文天祥的《正气歌》中慷慨激昂地吟道:“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然塞、苍冥。”他认为浩然之气在自然界凝结为壮丽的山河日月,在人世间则集中表现在那些杰出的仁人志士身上。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这里说的气,也是指人的朝气、锐气、正气。与朝气、锐气、正气相对的是暮气、浊气、邪气。这类气也与身心健康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