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9期

携手相伴度晚年

作者:郑云山




  “老”是自然规律,人总是要老的;老并不可怕,只要自觉地顺应规律,能动地寻求幸福,有老伴相依牵手行进,就是晚年的美好享受。俗话说得好:“少年夫妻老来伴。”年轻时夫妻生活中也常有磕磕碰碰,或疙疙瘩瘩,回想起来多是因为一些生活琐事。然而“夫妻不结隔夜仇”,老年夫妻正是经历过这样的生活实践,凝聚起来的感情,为老来伴结下了深情,使老夫老妻在相伴之中充满着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厚意。
  我们夫妻在年轻时,曾有一段特殊的经历,经受了风吹雨打,悲欢离合。在“文革”期间,我被扣上“走资派”和“现行反革命”的两顶大帽子,期间,批斗了5年,关进监狱一年多。在这期间我们夫妻5年离别,间断了恩爱夫妻生活。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我们之间亦是心心相印的。那时的情景正用着那句俗话:“一日夫妻百日恩,百日夫妻似海深。”当时我们只有两年多的婚史,我们经过这一次坎坷的考验,磨难之中见真情。“文革”后我虽然恢复了工作,但与妻子仍然两地分居。我们通过书信的往来,传情说爱,促进相互感情深层次发展,在这样曲折的过程中结下了老来伴的蜜果。
  真可谓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几十年过去了,步人了老年天地,到了离休的年龄,老年的路怎么走?我选择了老年拼搏创作之路。我的志向得到了老伴的理解和支持,用她的话说“你喜欢做的事,就按照你的意愿放开手脚去做,我绝不给你当阻力”。尊重我的意志就是对我的真诚爱护。我们夫妻思想上沟通,意志上贴近,精神上一致,生活上相互适应,这也是经过较长时间磨合而产生的。所谓“志同道合”也是思想感情交流的结果。老年夫妻随着生理机能的老化,性生活淡泊下来了,相应地在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方面的体贴、照顾相对更周到了。感情基础为老来伴的关系创造了条件,从而可以保证老年夫妻生活的和谐、美满、幸福。
  怎样走好人生的第二个春天路?重要的问题在于老有所为,坚持一个“勤”字,切忌懒惰。老不可怕,可怕的是无所作为。要寻求既是自己爱好的又是可能做到的事情去做,从而在忙于事业中找到情趣,在从事的事业上得到精神的安慰。孤独是老年人最可怕的杀手,没有事干当然会孤独。我也曾接触到一些将要离退休的同志,他们说:“忙了大半辈子,退下来之后该享享清福啦!”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步步高,清福的确享受到了,然而当他们退下来之后享不了多长时间的清福,很快就被无所作为的寂寞感困惑了,甚至觉得无所作为地活着都没有啥意思了,深受无聊空虚的困扰。我则不然,选择了老骥伏枥,走我已辟出的创作生活路,既为社会继续作贡献,又丰富了离休后的晚年生活。在“老”字的生涯上保持不卑不亢,从创作生活中找到了新的乐趣。实践已经证明我这样活着,活的还是津津有味,我相信这样走下去最终将是无怨无悔。
  我离休12年来,在创作这条路上走得颇有情趣,活得也很来劲,过得很幸福。在创作过程中得到了老伴的热情支持,生活上受到老伴的无微不至的照顾。每当我在创作中遇到生词、生字等拦路虎时,都请老伴为我翻字典、查资料,她帮助我解决创作中的疑难,有时还为我修改冗词赘句。当遇上难题写不下去的当儿,都能得到她的鼓励和支持,使我的创作得以继续,起死回生。应该说,我的百余万字7部著作的诞生,都包含着老伴的心血,她在我的创作全过程中起到了铺路搭桥的作用。
  创作的时间长了,我发现,离休后看来时间充裕了,是写作的有利条件,但相对的是参加社会活动的机会减少了。社会生活内容的匮乏是创作的最大缺欠。为弥补社会生活的不足,我就多找机会到社会实践中去。但是,作为古稀之年的老人不易单独活动。所以我的社会活动除去参加有限的会议之外,老两口每年都要找机会到旅游景点上浏览几次,平时散步到大街商店见一见世面,遇机会同各层次的人们聊聊天,从而了解社会,听到各类人的心声。这样,既活跃了精神生活又从中积累了创作素材。我订阅了7种报纸,每月还订阅十几种刊物,要看得东西很多,每天下午用两三个小时读书看报。一般是上午写,下午看,所以离休以来我不但没有寂寞空虚的感觉,而且还觉得每天的时间不够安排。因为我还兼任着密云县文物保护协会会长的职务,从事着必不可少的工作,所以一直在忙忙碌碌地过生活。有些人好奇地问我:“你写的东西从哪来的,文章什么时间写出来的?”我离休以来没有封闭自己的社会生活,从没间断过社会活动和有目的的调查研究。只有热爱社会生活,热情拥抱社会生活,才能创作出既反映社会的过去和现在又有无限生命力的作品。
  “酒酣胸单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我虽已经到了古稀之年,但尚有豪放开朗的心胸。在有生之年,发扬孜孜不倦的工作精神,抢着生命有限的时间,争取夕阳未落,再创最后一次辉煌,在老伴的协同与合作下,在创作生活道路上走到终点。
  潇洒人生路,伴我夕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