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10期
以情制情疗心疾
作者:吴建军 吴慧娟
一、以怒制忧法。据《后唐记事》记载,常州刺史孙为,因心事不遂,忧思气结患了忧郁症,多方服药医治无效。派人请来名医刘次诊治。刘次与刺史攀谈,边了解病情边察言观色,然后给孙为开了一个奇妙的处方,索要了许多银两而去。刘次走后,孙为忙展开处方细看,只见白纸上画有一个光着屁股的稚童,背上歪歪斜斜写着孙为字样,下落一首诗:“刺史姓孙实不祥,呼宗唤爷度时光,开口比人小两辈,姓‘儿’也比姓孙强。”孙为看后气得哇哇大叫,命人火速追拿刘次。但刘次早巳“逃之夭夭”。孙为越看越恼,越想越气,一阵恶心吐出一滩恶臭秽物。秽物一吐,顿感神清气爽,胸腹舒畅,忧郁之症一扫而光。孙为仔细想来,便领悟到了刘次的高妙之处。
这就是中医五行学说中的“以怒制忧法”。中医认为,脾属土,在志为忧,过忧伤脾;肝属木,主疏泄,在志为怒,怒则气上克土制忧。刘次深知刺史爱面子,他根据五行生克制化原理,巧妙地运用诗画相辱以致怒,使孙为激情难控,七窍疏通,秽泄病愈。
二、以喜制悲法。《医苑典故拾趣》载,清代乾隆年间,有位巡抚大人,老来丧子,整日悲悲啼啼,抑郁寡欢,精神萎靡,不思饮食。家人心急如焚,四处求医却疗效甚微。一日,一云游道士路过至此,家人闻讯,忙拜请道人诊治。道人按脉良久,面带难色曰:“大人乃宫寒不孕之症也。”巡抚大人听罢,捧腹大笑,说:“老夫乃堂堂男子,岂有宫寒不孕之理,真是荒唐之极!”至此,他每忆此事,便大笑不止,心境从此也日渐好转起来。
金代医学家张子和曾说过:“喜可制悲,以谑浪戏狎之言娱之。”中医认为:肺属金,在志为悲,过悲伤肺;心属火,主神志,在志为喜,喜则气缓克金制悲。道士精通心术。故作糊涂,巧用“诙谐、戏娱”之言,使巡抚大人中计上钩,达到了治愈疾病的目的。本法的关键在于让人发笑,“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百脉畅通,千愁得解。”
三、以悲制怒法。明朝洪武年间,山西武乡有一妇人,与丈夫不和,并经常遭受丈夫的打骂,时间一长,怒气填胸,整日胸闷腹痛,不思饮食,身体日渐消瘦,面色也变得苍白;无华。家人四处求医诊治,疗效甚微。百般无奈之下,年迈的母亲便劝其向在外行医的兄长求治。其兄与她攀谈,了解到她的病情为气郁气滞所致,然后开方抓好了药说:“药费十一文。”妇人茫然地从身上摸出钱来一数,只有七文。其兄把脸一沉,一掌将钱打落在地,骂道:“我卖药从来不赊账,没钱就不要来看病,真是活丢人。”妇人见状,想想自己凄苦的生活,看看兄长冰冷的面孔,思量着眼前的窘境,伤心至极,一阵心酸,禁不住痛哭起来。哭了好大一阵,便觉胸腹翻滚恶心,随即吐出一滩酸臭秽物,积物一泻,如同卸掉千斤重担一样,身体顿感轻松舒畅,清爽无比,胸痛骤消,方知兄长用心良苦。
在这里,其兄通过询问观察,了解到妹子的病为怒气郁结所致,久则阻塞心胸,不散不化,从而引起各种症状。他根据中医中“肝属木,在志为怒,过怒伤肝以及肺属金,主宣发,在志为悲,悲则气消克木制怒”的五行原理,巧用妙计,强行将其妹激哭。通过哭促使她将心中的郁怒之气和酸苦冤屈充分地得以宣泄\,怒气一消,百脉畅通,疾病也随之消失。
四、以恐制喜法。《溪泉聊趣》中记载,南宋末年,河南焦州有一农家子弟叫李涛,他自幼苦读勤学,终于考中了状元。第二年又娶礼部尚书冯贵之女冯小华为妻,接着第三年春又喜得贵子。喜事连年不断,李涛欣喜若狂,高兴得手舞足蹈,逢人便自吹自夸,每夸必笑,笑则不止,时间一长,身不由己,成了狂笑病。妻子四处求治均无效果,便托人捎书向父冯贵求援。冯贵谙通天文与医道,便心生一计,随即向女儿家奔去。他气喘吁吁,进门见到李涛便慌慌张张地说:“昨晚我夜观天象,算着你有血光之灾,五日内必死,你要抓紧时间把家务事料理一下。”李涛闻言大惊失色。一股凉气从头至尾落了下来。他看着娇妻幼子,不由一阵心酸便痛哭起来,狂笑症也就此止住。
从精神疾病学的角度看,人逢喜则乐,乐则生笑。但凡事过犹不及,物极必反。李涛三年三喜,被喜事冲昏了头脑,继而转化成狂笑症,所以,一般的医治是毫无效果的。其岳父冯贵运用中医五行生克原理,巧用心疗,使李涛炽盛的情感顿时冷却了下来。心情平静了,狂笑之症也不药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