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10期
练功说“气”(三)
作者:向 真
中医把一切致病因素称为邪气(一般简称为“邪”)。
邪气有两类:一类是人体内的邪气,一类是自然界的邪气。
正气的不足或下降,是人体发病的根本原因,它对疾病的发生起着主导作用。如父母体弱多病或年高体衰,或病后生子,或老年得子,或产育过多,肾气已伤,其第二代往往因父母之元气衰虚而体弱多病。新生儿出生时虽然很健康,如果在其生长发育时期,不重视喂、养,今日停食,明日感冒,长大成人后体质也会很虚弱。这就是因为后天之气不能充养先天之气的缘故。一个人长期脾胃虚弱,消化吸收功能低下,造成营养不良,使人体之气得不到水谷之气的充养,则会表现为四肢无力、呼吸气短、语声低微、心慌心跳等。正气不足,必然邪气上升。‘;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当人体正气相对虚弱,不足以抵御外邪,邪气乘虚而人,导致脏腑气血功能失调,必然发生疾病。中医表达脏腑功能发生病变后出现的一定临床征候,多称为“气虚”、“气陷”、“气滞”、“气逆”等。
自然界中有“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一年四季不同的气候变化与“六气”相关,如春风、夏暑(火)、长夏湿、秋燥、冬寒,决定一切植物生、长、化、收、藏的过程。人们长期生活在其中,对这种正常的气候变化,产生了一定的适应能力,因此,这六种气候一般不会使人致病。
,
风、寒、暑、湿、燥、火也称为“六淫”。“淫”是太过的意思。如果这六种不同气候发生异常急骤的变化,或人体的抵抗力低下,失去了相对的平衡状态,不能适应外界的变化时,六气就变成致病的邪气,侵袭机体引起疾病。在这种情况下,六气就称为“六淫”。由于六淫是不正之气,所以又称为“六邪”。
六淫为病,以发病情况来看,它不仅是指六种气候的反常变化,而且还包括了一些传染性致病因素在内。对这种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中医学称为疠气;疫疠之气、毒气、异气、杂气。它概括‘切温疫病和某些外科感染的病因,通过空气与接触传染。, 中医关于病因和发病的关系可见下表。
说人的正气强弱,只是相对而言。正气弱的人,保养得好,“避其毒气”,也可以不病。不病并不等于身体强壮,只是以较弱的正气对更弱的邪气来说,还算“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里要把邪正相对的强弱与辨证上的虚实分开,不可混为一谈。如有时对于较盛的邪气,正气就显得相对虚弱,而这种“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并不是“精气夺则虚”的虚证。
《素问。宣明五气篇》中曾提出过“五气所病”的概念,这里也做以简单介绍。“五气所病”是指五脏之气失调,气机上逆所发生的病变。因心气不足影响脾病而为噫;肺失肃降,气机上逆患病为咳;肝气不舒影响精神活动,则会烦躁不安而多言语;脾失健运,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使津液上泛于口而多见吞酸;因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主五脏阴阳,肾气虚则阴阳相引失常而多致呵欠,肾阳虚,阴寒之邪循经上袭于肺为嚏。
此外,六腑之气失调,也可使人发病。如胃气不降则气逆而为哕;小肠、大肠气机失调,致使消化水谷、分清别浊、传导糟粕的功能失常而引起泄泻;下焦如渎,主水液代谢,若下焦气机失调,不能通泄水液,使水液泛滥而引起水肿;膀胱气化失常,小便不通利而为癃闭病,膀胱气虚不固而为遗尿;胆与肝相表里,胆郁及肝,也可使人发怒等。总之,脏腑之气失调,气逆就会引起病变。
总之,正气的不足或下降,是人体发病的根本原因,它对疾病的发生起着主导的作用。但是强调正气盛衰在发病中的地位,并不排除邪气对疾病发生的影响。在一定条件下,有时邪气也起着主要作用。要保障身体健康,预防和祛除疾病,就一定要扶正祛邪,使人体内正气旺盛,占主导地位,邪气下降,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七、气功调气方法多样
气功,气功,即以气为主导的运动方法。气在功中,功由气统。失去了气的统摄,功就空有其形,成为架子功、比划操,称不上气功了。中医的理论核心是一个字“气”,气功的内涵更主要是一个“气”字。理解了中医所讲的气,才能练好气功。
气功创始之初,我们的古人就对气的运用和作用作出了许多精辟的论述。《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呼吸精气”,就相当于气功中的呼吸调息。
《庄子·刻意》指出:“吹啕(xu虚)蓄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战国初期的《行气玉佩铭》中论述说:“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c110ns冲)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这个铭文的意思是:真气送行,口鼻闭息是胎息法,气蓄养在丹田,则真气生,凝神内视,气蓄养在泥丸宫,则元神之气随息而下,神光下聚,凝神人定,人定之后,固守虚无,只有固守虚无才能达到觉明之象,为此真气运行循环往复,功力便会无形上升,而待火候适中之时,便能达到羽化飞升的高级境界。这段论述把气功修炼中行气的方法、气的转化过程、练气应达到的境界和修炼后可出现的效果都介绍得清清楚楚。《行气玉佩铭》中还有通过深呼吸运气升降而调和阴阳的概念。通过呼吸,可影响植物神经系统的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从而影响血管舒缩中枢而改善血液循环。
《气功大周天八脉八穴论》指出,人体有八脉,当打通任督二脉后,将全身经脉上下纵横一一打通,是谓修网脉;网脉修成后,全身网络均通,惟中元仍有阻塞,于是调动元气打通之,是谓大周天完成,此后瞑目静守,可发出丹气给人治病,是谓外丹修成。
长期以来,不少人把“气”字理解为呼吸之气,把气功解释为呼吸运动的锻炼。这种见解虽有一定道理,但以此定义气功则过于片面。
气功一词中的“气”字,主要指真气及其作用而言。真气是元气与后天水谷精微以及天空之气结合的产物。正如《灵枢》中所说的: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另外,气功学中还有混元气。人体这个真气与生化万物的“气”是互相联系着的。
所有的气功理论家,对气的锻炼都是十分重视的,明确指出:气功是练气的功夫,通过采气、服气、行气、引气等多种方法,来保养正气,调控气机;气功锻炼就是锻练精、气、神,维护这三宝,其实就是用意识来调控信息、能量、物质相互转化的新陈代谢过程;真正的气功是炼气、炼意和炼形相结合的运动。
气功的“三调”都是通过气而疏通经络。《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这是古代气功的三调。调心是练脑,是练功最主要的地方;调息是帮助调心的主要手段。它们是辩证统一的,谁也离不开谁。
练功调心,当进人人静状态时,即无思无虑、似睡非睡,如同浑沌一样时,才能得气。
练功调身时,丹田发热,或有“内气”跳动之感,是局部气血旺盛的表现。如果继续锻炼,还可能出现“内气”沿经脉运行的感觉。正如《杂病源流犀烛·运动规法》中指出的:“先安土守中,得诀纯熟,移行周天,流通一身,散彻四肢滞气”。调身时出现的“形正则气顺”现象,就是说明形体正,则经络畅通,从而气血运行J顷畅。
气功中有专门进行自然之气锻炼的内容,叫调息。调息的目的是要达到“真息往来”。气功中呼吸运动的形式主要有:
1.自然呼吸 要求宁神定志,全身放松,诸念皆息,不把意念注意到呼吸上。
2.顺式呼吸或逆式呼吸 吸气时胸膈下降、腹压增加、肋肌活动,称为顺式呼吸;反之,吸气时腹部回缩,呼气时腹部放松,小腹外鼓,称逆式呼吸。这种外形上的胸腹起伏,对脏腑能起按摩作用,改善血液循环。
3.先天呼吸又叫脐呼吸,也称“胎息”、“停闭呼吸法”。方法是:在调息的基础上意念上要闭住九窍,好像呼吸开合都从脐部出入。
4.开合呼吸 又叫“体呼吸”、“毛孔呼吸”。即在以上呼吸止息以后,身体静定自然,呼气时想像气从体外向丹仍聚合,毛孔又逐渐收合;呼气时想像气从丹田向外扩散,充斥到从头部以外的全身各处,毛孔也随之张开。也可以由外到内逐层张合。
5.读字呼吸法 如以练呼为主的“六字诀”,当代马礼堂的“养气功”,均以振动脏腑之气为目的。
6.胎息法 胎息中的一些内容分别为体呼吸、丹田呼吸、皮毛呼吸等,是通过控制腧穴之开合而行呼吸的。
结合意守的调息过程中,通过意守腧穴,起到调畅经络、运行气血的作用。在引气攻病时,多在吸气时用意念将清气沿经络引至病所,呼气时再用意念将浊气沿经络排出体外。如此反复,将经络作为通道,引气“洗涤”病灶之处。布气者也多于呼吸时,以意引气,由体内沿手三阴经达手部的劳宫或其他穴位,然后外放。
气功锻炼中,有一种行气的动作:微微吸气时,气从丹田缓缓升至头部;微微向下到手脚末梢;再吸气时,气缓缓返回头部。如此呼吸七次为一遍,连做七遍,可起到调整脏腑、经络、筋骨之气的作用。这气为里气属阴,如大呼吸之气为浮气属表,也叫粗气。这两者也叫阴阳之气。这种依经络循行路线,以意领气,依次运行,或只以意行,任气自然的循经导气方法,在古代就更多了。
在现代,功法虽然很多,,但都离不开通过调理气的运行而达到健身的目的。
有一种简便易行的“意念守脐功”:两手重叠放于肚脐,肢体进一步放松,心平神定,开始意念高空的能量物质(即万灵之气)进百会人肚脐,反复七次为一遍,连做七遍;再意念地心火光气(即地灵之气)进涌泉向上人肚脐,反复七次为一遍,连做七遍;然后意念周围光色之气(即混元气)进劳宫人肚脐,反复七次为一遍,连做七遍。这里讲的“天灵之气”、“空间光色之气”、“地心火光气”、“周围光色之气”都是大自然中的清气,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物质。
群众中流传较广的“养气功”的基本功法是“六字诀”和“洗髓金经”,其养生治病的机理是:根据天人合一的人体生命整体观,以及阴阳五行、生克制化之理论,六字诀按四时之节序,配合五脏之属性与五音之发音口形,肢体屈伸开合之形式,发出不同的声音,产生不同的内压力,吐出不同气流,从而震动和牵动不同的脏腑经络,以呼出脏腑之浊气,吸进天地之清气,疏通经络,调补五脏六腑,平衡阴阳,培养正气。“洗髓金经”,是按人体的生理,从头部至足部,使全身所有骨节都活动起来,关节活动于外,髓液活动于内,气机运行于全身各个组织器官中,无丝毫之障碍,内外通调,气流顺畅而溢及毛发血肉之微,病邪无地自容。
需要指出的是,在练功中,如果盲目追求练功的“气感”,以意领气强通周天,往往会诱发感知觉异常等心理障碍,出现“走火人魔”等气功偏差,对于这一点,所有习功者尤其是初练气功者要注意及时克服和纠正。
八、气功炼气的良好健身祛病效果
气功的良好健身祛病效果主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