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11期

“素菜瑰宝”与南普陀

作者:楠 珊




  相关链接:
  驰名世界的佛教圣地南普陀处于风光旖旎的厦门,始建于唐代中叶,面向滔滔大海,背依巍巍五峰,白云缭绕,松竹苍翠,因寺内供奉观音菩萨,且地处浙江普陀之南而得名。
  到过南普陀的人,无不称赞它的地势极佳,依山傍海,居高临下,景色优美,环境幽雅。寺后一股涓涓的清泉,抛银洒玉,破石穿岩而下。更令人折服的是那两座造型别致的山峰,一座形似古钟,一座状如巨鼓,晨雾里,晚霞间,常常蒙上一层神秘、奇幻的面纱,默默挺立在陡峭雄伟的五老峰左右,人们喜欢称之为“钟山”、“鼓山”,是佛教道场十分罕见又十分难得的天然标志。
  游览南普陀,有一项“重要”内容不可忽略,那就是应该好好品尝这里独具特色的“素斋”。“我自舟山来,普陀又普陀。天然林壑好,深憾题名多。半月沉江底,千峰入眼窝。三杯通大道,五老意如何。”1962年,我国著名文学家、史学家郭沫若和夫人到此参观,饱餐之后,诗兴大发,并十分巧妙地把“半月沉江”、“五老如意”两道菜名融于诗中,从而使它们身价大增,更为食客们所青睐。深受欢迎的传统佳肴“半月沉江”,主要是以当归、香菇、冬笋、面筋制作的汤,盛在蓝花瓷盆里,半边香菇,半边面筋,色泽分明,如同两牙新月,沉于江底,格调耐人寻味。这里的素菜,统统以植物食物为原料,如经常用的植物油、面粉、豆制品、金针、木耳、香菇、蘑菇、青菜、水果等。花样繁多,口感清爽,鲜而不腻,余味无穷。
  南普陀的素菜,被誉为“素菜瑰宝”,分寺院素菜、宫廷素菜和民间素菜,除色、香、味一向十分讲究外,还特别注重形、神、皿,强调造型要生动,神韵要高雅,器皿要协调,真正做到“素菜素做”、“素菜素名”,绝不掺假,绝不减料。这是千百年来一直沿袭的好传统。
  像久传不衰的特色菜“南海金莲”、“彩花迎宾”、“香泥藏珍”、“古董青丝”、“彩丝金钮”等等,都是闻名遐迩的佼佼者。
  追根溯源,吃素食并非庙宇寺院的“发明”,其实早在东汉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不少地区就形成了吃素菜的风气。宋代当时有本《本心斋蔬菜谱》就比较详尽、系统地介绍了几十种素菜的用料、制作的具体办法,可见“食素”的普及与盛行。
  近年来,有着养生健身作用的素食,越来越被人们看好,来自四面八方的国内外宾客,与日俱增。为适应这一形势,寺院东侧又修建了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海会楼、普照楼,可谓曲桥回廊,鸟语花香,无论是餐饮,还是品茗,都令人流连忘返,久久不忍离去,正如那副专为南普陀素菜题写的楹联所描绘的:“香饭饱参千佛座,岩茶同享十方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