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11期

小病也能酿大祸

作者:杨 春




  许多人误以为俗称“缠腰龙”、“蛇串疮”的带状疱疹只不过是一种急性皮肤病,不留疤痕、不入膏肓,十来天便可痊愈,没什么,其实不然。
  前不久,一名幼童开始是右耳前皮肤发红,并有成簇的小水疱,紧接着右眼球角膜也长出了小水疱,痛得他无法入睡,不能上幼儿园。皮肤的水疱搔破后继发溃烂,经治疗后虽然结了痂,但还是留下了疤痕,更可怕的是右眼角膜上的水疱溃烂造成失明,成了终身残疾。
  一名72岁的老汉,患有高血压、冠心病。近日,他的左颈到左上胸部染上了“蛇串疮”。他自以为对此病见得多了,便自己按土方找了一些活蚯蚓,制成糊状外敷。谁知疼痛依旧、病情加重,两天后全身出现皮疹和小水疱,伴高热而不得不住院治疗,确诊为严重的“播散性带状疱疹”。由于剧烈疼痛,他日不思食、夜不能眠。经应用各种止痛药、抗病毒药、中草药,乃至麻醉药,病情才得以控制。然而一天夜里,他因突然发生心肌梗塞而死亡。显然与他这次因患带状疱疹造成的精神和肉体上的痛苦不无相关。
  还有一名75岁的老太太,右侧胸部发生大片成簇小水疱,痛得不堪忍受而住院治疗,闹得同屋病友日夜不得安宁。经中西药治疗,皮肤的小水疱及溃烂很快就干涸结痂了,只是遗留了些暂时性的色素沉着,但是疼痛却始终不减。只有使用吗啡、杜冷丁之类麻醉药才能暂时止痛,为了避免上瘾又不能无限制使用,结果老人痛苦不已,多次想自杀。这种带状疱疹留下的顽固性神经痛一直持续了近半年才逐步适应而减轻。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有亲神经性。大部分人感染后并不发病而成为带病毒者。只有抵抗力下降及免疫力低下的老幼人群容易发病。先是浑身不适、局部皮肤发红,随之出现成簇的粟粒或绿豆大的红色丘疹,并在1~2天内变成周围有红晕的圆形水疱,发展成带状排列。病患部位始终伴有针扎或刀割样疼痛。疱壁破裂后又逐渐干涸、结痂。除非继发糜烂感染,一般不留疤痕,只留暂时的色素斑。
  带状疱疹好发在三叉神经眼眶上支和肋间神经分布区,仅局限于单侧呈带状,不超越身体正中线及有剧烈的神经性疼痛是该病症的三大特殊表现。一般经2~3周便可自愈,并有终身免疫力,不会复发。但是少数人,尤其是老年病人的疼痛很重,并可持续数月之久。如累及眼角膜可导致失明,所以不能掉以轻心。
  除了不接触病人,带状疱疹很难预防,一旦发现也很难制止病程的进展,但及时适当的治疗可以减轻痛苦,减少继发感染和后遗症的机率。疼痛时用消炎痛、芬必得,乃至麻醉药品;用病毒灵、转移因子、阿糖胞苷,乃至干扰素抗病毒治疗;也可用龙胆泻肝汤或板兰根和大青叶各15~30克,蒲公英15克每日一剂煎水饮用;同时辅用外用消炎药时加入1%达克罗宁或5%苯唑卡因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