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12期
运动比补钙更重要
作者:高书明
事实也证明,单纯补钙效果并不令人满意,比如,人们发现:有的长期卧床的老人,尽管补充了许多钙和维生素D,他们的骨质疏松症并未好转;宇航员的饮食中并不缺钙,但他们在失重状态下大量丢失钙而造成的骨密度下降,则需在返回地球后很长时间才能逐渐恢复;有的绝经期妇女虽长期服用钙剂,但骨质疏松症仍然发生。因此,研究显示:提高骨密度,防止骨质疏松,一方面需补充钙质,另一方面必须负重状态下才能使钙质有效地吸收于骨组织。我国一位从事放射检查30年的医生,通过X线摄片观察发现,凡是长期坚持体育运动尤其是嗜好承受重量运动的人,其骨密度及强度明显高于同龄人,不论老少,极少出现自我跌倒后骨折的。也就是说,适当的锻炼,使骨骼“承重”,有助于防止骨质疏松症。
负重和运动对防止缺钙的确至关重要。北医大运动医学研究所提供的一项研究调查表明:某高校200名平均年龄为68岁的老教授中,男性的骨质疏松发病率为9%,远高于对照组的2.3%。提示脑力劳动者缺乏运动、神经肌肉锻炼不足等机械性因素在骨质疏松发病因素中起了重要作用。另一项试验也证明,绝对卧床1周后,尿钙明显增加,2周即可出现全身骨痛症状,对这些卧床休息的病人测定骨矿物质含量,发现平均每周减少0.9%。
运动有助“补钙”的机理在于:适量地负重和运动不仅直接对骨骼有强健作用,可增加骨骼支架内在承重力,而且运动使肌肉收缩,会不断对骨质的生长、重建及维持产生积极效应。骨细胞对这种机械性刺激的反应是激活、自我增生,并促进骨细胞的分裂。同时刺激骨组织对摄入体内的钙及其他矿物质的充分吸收和利用,吸收的钙及其他矿物质不断在骨架中储蓄以增加骨密度的峰值,补充巩固骨微细结构,有助于阻止骨质的流失,从而达到防止骨质疏松症的目的。
国外最近研究发现,肌肉负荷及牵张力(又称机械性因素)对骨强度的控制作用远远大于非机械性因素(如各种骨相关激素、维生素、钙及其他矿物质、氨基酸、脂肪、骨相关细胞因子等)。直接补钙等非机械因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强前者的效应,但不能取代之。例如骨相关激素、钙和维生素D只可决定3%~10%的骨强度,而机械性因素对骨强度的影响可高达40%。这一理论可解释,为什么久卧病床或多数慢性肌肉衰退性疾病的患者,即使补钙也无法阻止骨质减少的现象。研究者认为,通过运动锻炼,增强骨承受负荷及肌肉牵张的能力,结合使用骨合成性的药物等,可以达到激活骨质生成,恢复被丢失的骨质及维持一定骨强度水平的目的。这种机械性负荷与骨合成制剂在骨量增加方面具有明显的相加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