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5期

儒学思想,健康心灵的必备营养

作者:邵 杰




  记者:钱教授,儒学思想对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今天我们想请您谈谈它对人在精神、心理方面的作用,因为当前很多人虽然生活条件好了,却不快乐。人们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是不是缺乏了某种文化或者说品格的修养呢?
  钱教授:儒学思想的核心内容是讲修身做人的道理。告诉我们以修身为本,告诉我们怎样对待人生和处理问题,掌握正确的人生态度和思维方式。
  儒学讲的做人的道理,是人生的常道,就是每一个人都要照着做的、普遍适用的道理。例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应顺承”……这是北京安定门国学馆的教材《弟子规》开始的一段。应该说,这是人生最基本的常道。儒学中这类内容很多很全面,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我们想塑造相对完满的人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时刻保持正常的心理,健康地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和发展,需要从这里做起。
  记者:儒学在2000年的时间里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怎么理解它是常道呢?
  钱教授:我们可以历史地看这种常道的作用。
  孔孟之道,在春秋战国时期并不被看好,因为当时是需要武力斗争来解决问题的时代,儒学所讲的道理被认为是迂阔的。秦国靠实行法家政策而由弱变强,最后统一了中国。但是,秦王朝只存在15年就灭亡了。尽管秦统一全国后,收了民间的所有武器,但是最后消灭秦的,却正是手无寸铁的农民。所以汉王朝建立后,他们就讨论,为什么秦王朝会短命,汉王朝要怎样才能长治久安?到汉武帝时,得出了结论,和平状况下,要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就需要儒学思想和文化来管理。汉王朝用儒学的结果,果然开辟了汉代的盛世,做到了长治久安。所以,儒学在以后的2000年里成为统治思想,是总结了实践经验的结果。也正因为儒学讲的是人生的常道,适合社会的需要,所以才能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发挥重要的作用。
  举一个例子。不被人了解,这是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人们常常会因此而烦恼、不快。我们看《论语》,里面孔子提倡“求诸己”,意思是,凡事都要从自己这方面提出要求,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无能;不怕没有用武之地,就看你是否能担当这个责任。出现了任何问题,都要从自身寻找解决的办法,而不是去抱怨别人。这样去想、去做,就容易想通了,就不会因为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恼怒而委屈。《论语》第一章就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怎样才能“人不知而不愠”呢,就是要有“求诸己”的态度。这对每一个人都是很重要的。
  记者:可不可以说,孝是做人的常道中最重要的一点?
  钱教授:是的。因为父母是最亲近的人,父子关系是人伦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很难想象一个对父母不孝的人怎样会有社会责任感,又怎样会对他人友善。在家不知孝敬父母的人,在社会上也很难做个“好人”。然而时下的情况是,不少孩子成了家中的上帝,一切都是以孩子为中心,导致了家庭关系的本末倒置。有人强调,父母也应是子女的朋友,父子应是平等关系。父母子女人格上都是平等的,父母应该与子女做朋友,这是一个方面。然而父母子女之间的平等,毕竟不同于同学朋友或同事之间的平等。父母对子女有养育之恩,是子女生命中第一位老师,所以子女对父母,不能只讲平等和做朋友,还要对父母孝敬,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实际上,人是生活在各种人伦关系中的。在多种的社会关系中,每一个人都担当着自己各种不同的角色。每个角色有每个角色的原则,在家里,你怎样做一个好儿子,在学校里怎样做一个好学生,在工作中,你怎样成为一个兢兢业业的人,都需要有一个清晰的原则。只有一个抽象的“平等”,是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