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6期

冬病夏治防哮喘

作者:亚 日




  每到秋冬交接,天气逐渐变冷时,门诊的病人中就多了这样一个群体: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有的病人还伴有咳嗽,也有人喉间有水鸡样鸣响声。这些人大多是患有哮喘的病人。祖国医学认为:哮喘病位在肺,肺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与外界气候有密切的关系,故在气候突变,由热转寒之时,深秋寒冬季节,发病率较高。
  哮喘为慢性发作性疾病,常常反复发作,秋冬季大多是哮喘病人难熬的日子,四处求医治疗,盛夏来临,气候转暖,大部分患有此病的朋友会病情好转,于是就忘记了治疗,去享受自己难得的“好时光”,其实在机体相对健康的时候,采用一些治疗手段对预防哮喘发作是很有帮助的,下面介绍一种中医穴位贴敷防治哮喘的方法,即冬病夏治防哮喘。
  穴位贴敷属膏药治法,是外治法的一种,早在我国秦汉时期就有关于哮喘外治法的记载。此后历代的膏药外治法均有发展,直到清代《张氏医通》记载:“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有应有不应,夏日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方用白芥子净末一两,延胡一两,甘遂、细辛各半两共为细末,入麝香半钱,杵匀姜汁调涂,肺俞、膏肓、百劳等穴,涂后麻瞀疼痛,切勿便去,候三炷香,方可去之。”到了解放后,参照《张氏医通》的方法,改换一部分药物及剂量,改换贴治穴位,及应用的细节操作方法,而组成现在的“冬病夏治哮喘膏”。
  此贴敷疗法的优点是以预防为主,采用“冬病夏治”的方法,在患者身体机能相对健康稳定之时,对疾病进行预防治疗,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冬季发作哮喘的几率,乃至痊愈。经现代临床观察发现,“冬病夏治哮喘膏”主要适用于有哮喘症状的各种疾病,诸如西医学所讲的: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以及除外肺结核的支气管扩张等疾患,治疗也不局限于冬季发病者,四季发病者均有效,但以冬季发病者治疗效果最为明显。
  
  贴敷方法、药物组成及注意事项
  
  1.贴敷方法及药物组成
  在现代治疗中,因为辨证不同或因为其他因素,方药多有不同,但主要药物、功效基本一致,现在常常用白芷、荜茇分别替换古方中的延胡和细辛,组成以下药方:
  炙白芥子21克 白芷21克 甘遂12克 荜茇12克
  四种药物研为极细末,此量为一人一年用量,用塑料袋包装备用,分三次贴用,每次取1/3的药面,加生姜汁调成稠膏状(每次用鲜生姜一两,洗净浸泡后捣碎挤出姜汁),分别摊在6块圆形直径一寸半(约5厘米)的塑料纸上,贴在背部双侧肺俞、心俞、膈俞穴上,然后用橡皮膏固定,一般贴4~6小时,亦可酌情调节时间。
  
  2.注意事项
  三次贴药时间可以不拘泥在夏天,但疗效最好的治疗时间是每年夏季的伏天,即初伏、中伏、末伏各贴一次,每次相隔10天,宜在晴天中午前后贴治为最佳,如遇阴天则可以推迟几天,尽可能在气候较热的时间内,因气候难以预测,故治疗时间可以在伏天前后波动几天,以充分保证治疗当日的气温较高。中医理论认为:伏天期间,肺脏处于开放状态,而此哮喘病位在肺。从现代医学角度也不难理解:气温较高,背部毛孔开放,宜于药物吸收。在贴药后局部剧烈烧灼或疼痛时可以提前取下药贴,如贴后局部发痒、发热有舒适感则可以多贴几小时,然后待药贴干燥后再揭下来,贴药后取下前不宜活动过多,以免药物移动脱落,多数患者贴药后局部皮肤充血、发热、发红,极少数有小丘疹、痛痒,过1~2天自然好转,若药物炮制不良时,贴药后可引起发泡,起泡后不需要刺破,若已脱皮渗液,要保持干燥,涂龙胆紫药水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