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8期
建筑的终极目标是养生
作者:邵 杰 李天慧
人类的居所———建筑,是与大自然、与人之间“零距离”的人工自然环境,它在很多方面影响人的生命健康。中国作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在建筑养生领域,有着先足的、特别的发现及深入的研究和运用。古老的风水学说,是中国易学哲学影响中国建筑的中介理论,也是中国的建筑理论、地理环境理论和环境心理理论。按照风水理论,住宅建筑从选址、规划到设计、营造,都要周密地考虑到与人的需求相关的自然因素,从而创造出良好的居住环境。住宅建筑不在于形式上的奢华,而在于功能上的实用。就人与建筑的关系而论,住宅建筑应当具有必要的卫生、养生功能,至少不应有伤生、害生之隐患。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再次繁荣,国民素质的逐步提高,使人们更加渴望建筑环境的改善,人们在建筑面积、建筑风格、地理位置、建筑格局等诸多方面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于目前建筑行业发展的现状及其所遇到的问题,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文化研究所韩增禄教授日前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谈到:“随着建筑材料、建筑技术的不断革新,以及受经济利益的左右,建筑在养生方面出现的新问题需要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作为在现代建筑领域较早倡导养生观念的学者,他说:你盖几间房子住是为了躲风避雨,修建堤坝是为防止自然灾害……其实,不管人们修建了一个什么样的东西,都是为了更好地生存。所以……
地利 相形取胜
“人是属于自然的,有史以来,诸多领域的哲人和学者都以‘天人合一’为至高境界,中国的建筑理论也不例外。应天时,取地利,相形取胜是建筑选址追求的完美目标,甚至关乎到生长在这一地区整个民族的兴旺与衰亡。”年逾花甲的韩教授面色红润,谈起他所研究的住宅建筑与人体健康的关系问题来,语音洪亮,滔滔不绝。他的话,不难让我们想到,一些民族、国家的消亡,例如楼兰古国就是因为地理本身或地理变化的结果而成为不毛之地;与之相反,也有一些亘古久远的建筑,多少年都坚挺不衰,因此,“相形取胜”在养生方面的意义,就不只是对人身体健康那么简单了。
“在地球表面和地球深处,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气候和地质结构。人赖天地之‘营养’而生存,因此,不同的地质结构和自然气候就会对人产生不同的影响。”韩教授说,中国最早的建筑理论,在运用地理知识方面是把山川地貌、地理形势等自然景观以人体穴位作比喻。这也就是所谓的天地之阴阳和人体之阴阳的自然结合,简单地说,可用“背山、面水、向阳”六个字表达。在中国所处的纬度范围内,背山,可以阻挡冬天来自西北方向的寒流;面水,可以迎接夏天来自东南方向的凉风;向阳,可以取得良好的日照。其中水源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凡人类兴旺之地,即水源充足旺盛之地,这一点在我国古时候就有较早的理论,甚至对地理形胜的重视要超过对“规矩准绳”,《管子·乘马篇》中说:“凡立国者,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韩教授说:“按照这一原则所选择的建筑基址,不但利于‘取地利之宜’,并且还有利于形成优越的小气候和良性的生态循环,有利于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必然也有利于人的生存与健康。这都是繁荣昌盛、绵延生息的必要条件。”
韩教授是1983年调入北京建工学院后开始涉足建筑养生这一领域的,尔后一干就是20年。这期间他翻阅了古今中外所有和住宅建筑养生有关的书籍,包括古罗马建筑学家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中国古代的《阳宅十书》、《宅经》、《阳宅大全》等。通过研究,韩教授发现,前人的经验和理论中有许多东西包含着科学的道理。今天,科学研究使这些有益的经验得以发扬,同时也解开了一些“宝贵经验”的秘密。例如有些书中记载:“凡宅……不居百川口处。”指的是在古河道的交会处,不宜建造住宅房屋。“现代科学研究证实,在古河道的交会处,是放射性元素铀和钍等积集较多的地方,这两种物质衰变后形成镭,就会对人体产生极大的危害。”韩教授说,“在一些所谓自然环境禁忌的地区修建房屋,经常莫名其妙地生病,被人们称作‘凶宅’、‘鬼屋’、‘癌屋’,这是由于这一地区的地下或所使用的建筑材料中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氡气或强电磁辐射”。研究确认,室内氡气的放射剂量达到一定的标准,就可以导致肺癌、白血病和呼吸道病变,这还只是一种情况,相对于整个地球,人之“渺小”难以形容,所以人要想健康长寿,就要了解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识,只有做到“相形取胜”,合理运用“地利”,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方位 辨方正位
“中国的传统建筑,从京师到村镇,从皇宫到民居,从道观到寺庙,皆以面南为贵。因为,在中国所处的纬度上,冬至时由于正午方向的太阳距离地面最低,阳光可以较多地射入室内,有助于提高室内温度;夏至时由于正午方向的太阳距离地面最高,以及大屋檐的遮挡,炎热的阳光不至于直射到屋里或较少地射入室内。因而,座北朝南的房屋(即北房,又称正房和堂屋),可以达到冬暖夏凉。”韩教授说,“对于自然方位的理论,中国传统的说法是‘辨方正位’,是中国传统建筑在选择基址与规划布局上的一个重要原则。”这仍旧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多年前,如果有人在修建房屋时“看向选位”,定会有人说那是迷信。德国诺贝尔奖获得者卡尔·冯里施在对“罗盘白蚁”等动物筑巢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后,发现它们在“辨方正位”选址筑巢的运用上与人类有着相同的特点。“有钱不盖东西房,冬不暖来夏不凉”,这是说的内地,而在塞北大草原,为了避开强劲的西北风,蒙古包的门口,也大都朝向东南方向。
西方建筑学者维特鲁威在著作中写到:“如果在卧室和书房从东方采光,在浴室和冬季用房从西方采光,在画廊和需要一定光线的房间从北方采光,这属于自然的适合性。因为从北方采光,天空的方向由于太阳的运行就不会忽明忽暗,在一日之中常是一定不变的。”“又如城市临海,朝向西方或南方,那就是不卫生的。因为南方的天空在日出时就热,正午时灼晒。而朝向西方的天空在日出时温暖,正午时炎热,日暮时灼晒。因此,由于寒暑交替,居住在这一地方的人们的身体就会受到损害。”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情况。比如《阳宅十书》中说:“凡宅不居当冲口处”、“凡宅开门路及车门,不要直射,谓之穿心杀。主家长横死之患。”是说,住宅大门正冲路口时,家人出门易遭车祸。这里所说的家长是指所有家人而非指一家之主。有此知识的人在见到有人这样胡乱定向盖房时有类似的预言,也经常会“不幸言中”,这并非什么“特异功能”,而是涉及行为建筑学、环境心理学与建筑心理学的问题。韩教授说:“关于住宅的自然方位朝向问题,对不同的地区应作具体的分析。例如,北京与广州、北半球与南半球,情况各不相同,不可一概而论,但一定要顺应自然的道理却是相同的。”
水土 相土尝水
清代,注重养生之道的乾隆皇帝曾就“水”的养生说写下了《御制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记》,其文曰?押“水之德在养人,其味贵甘,其质贵轻。然三者正相资,质轻者味必甘,饮之而蠲疴益寿。故辨水者恒于其质之轻重分泉之高下焉。”在明、清两朝,玉泉山泉水一直都是皇帝御用之水。用玉泉水灌溉的稻米、水果,也成了宫廷的御用食品。其中,关于雪水因其水质最轻而贵于玉泉山泉水的说法,在《红楼梦》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一节中,也有所反映,其中写到?押“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押‘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韩教授说,“《红楼梦》中的这段以雪水为贵的文学描绘,同乾隆的上述说法如出一辙。中国古人关于水质的这种认识,虽属经验之谈,但却是颇有道理的。”现代科学证明,人体和其他生物体一样,都是地壳物质演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体的物质组成和地壳的物质组成之间,始终都保持着一定的动态平衡。人们经过化验、分析和比较已经发现?押人体血液中六十多种化学元素的含量,与地壳及海水中同种化学元素的分布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其丰度曲线,也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如果在某一地区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分布得不均匀,并且超出了人体所适应的正常变动范围,即人体所必须的某种化学元素的含量过低或过高,都会引起相应的地方病。诸如克山病、甲状腺肿病、大骨节病等。
这就是建筑选址中“相土尝水”的基本原则。《吕氏春秋·尽数》在这方面有着细致的说法,如:水轻的地方,多出秃头和患甲状腺肿病的人;水重的地方,多出肿腿和不能走路的人;水甜的地方,多出仪容端庄、美丽的人;水辣的地方,多出长恶疮的人;水苦的地方,多出鸡胸、驼背的人。
在土的质量方面,中国古代,有所谓验土以“土细而不松,油润而不燥,鲜明而不暗”为佳之说,并有所谓用秤称量土重而验之的方法,此所谓“土壤原来有虚实,称量见古书”。按照风水术,确定坐向(又称山向)和穴位之后,还需要开挖验土之深井;在天心十道之处或穴位上所挖者,称之为“金井”。验土的具体方法是:“入土实一斗,称之,六七斤为凶,八九斤吉,十斤以上大吉”。据戚珩、范为先生考察,这一相土之法,从今日土力学的角度来看,也是有一定道理的。相传,郭璞当年曾经相土定址,营建温州城。据《浙江通志》、《温州府志》记载,郭璞欲建温州城,“初谋城于江北,郭璞取土称之,土轻,乃过江”。后经权衡,则江南吉,始筑城。此事在温州民间传为佳话,并立祠纪念。经今日地质勘探证实,现在温州城的地质情况也确乎优于江北。
由此可见,古人从实践经验中所总结出来的风水相土之法,即根据土质的轻重来判断吉凶的方法,是有其科学道理的。所谓的吉凶,不过是好坏、优劣的同义词罢了。
气流 藏风聚气
郭璞所传的古本《葬经》中说道?押“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不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较早的《青乌先生葬经》云?押“内气萌生,外气成形,内外相乘,风水自成。”在长期靠天吃饭的农业社会实践中,中国古人用“风水”二字表征自然环境的重要意义,是有深刻道理的。
韩教授说,“建筑选址,除了水、土之外,最重要者莫过于气,风乃气之动。古人有所谓‘风水以气为主’的说法。并且,把气聚之处称之为‘穴’。这些经验性的认识,无论是从住宅建筑的外环境而言,还是从其内环境来说,都是很有道理的。中国古代,人们把宇宙天地之自然环境视为‘大宅’,有所谓‘人在气中游’之说。至于风水中所说的‘气’究竟都包括些什么内容,人们可以作进一步的考证和探讨。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它应当包含有利于人体生存的新鲜空气。在保健养生方面,《黄帝内经·素问》有‘生气通天’之说。这里所谓的‘生气’,即有利于生人(即活人)之气。一个人,若是有水喝的话,七天不吃饭,也未必就会饿死。但是,一个人若不能呼吸到新鲜空气或者把他的所有呼吸器官都给堵死的话,又会怎样呢?不要说几天了,几分钟之内,恐怕就会要命了。”
“冠心病”,就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而缩小了其内部血液流通的空间,进一步导致了血流量减小、供氧不足,致使全身处于缺氧状态的一种疾病。一座住宅,若处于充满有害气体(如民间所谓的“瘴气”)的外空间之中,或者其室内空间的通风性能不好,污浊空气出不去、新鲜空气进不来,就无异于使其主人长期处于缺氧状态。这样,住在里边的人,轻者会生病,重者会致命。因而,风水理论,就“水”而言,极为重视“水口”(包括“入水口”和“出水口”);就“气”而言,极为重视“气口”,即“气”出入之口。“口、鼻”,为“人体”之“气口”;“门”、“窗”,为“住宅”之“气口”。“住宅”之“气口”,也是居住在其中的“人体”的间接“气口”。因此说来,住宅犹如服装一样,是关系到人体健康的基本因素。《搜神记》曰?押“宅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以屋舍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若得如斯,是事俨雅,乃为上吉。”《三元经》云:“地善即苗茂,宅吉则人荣。……故人之居宅,大须慎择。”
风水中所说的“藏风聚气”,应为避开有害之风与有害之气,而藏聚有利之风与有利之气。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