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8期
湿证的由来及防治
作者:何卫玲
祖国医学认为,外界的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偏盛,都会影响人体的气血运行,使体内阴阳失调而引起疾病。其中湿邪为患,会使体内的水湿运化失调,形成“内湿”。例如,我国南方的不少地方,特别是沿海地区,夏季处于高温高湿的环境。特别是在梅雨季节,过高的湿度常常会造成人体诸多不适。当气温高、湿度高时,湿热的空气会阻碍汗水的蒸发及体表的散热,增加中暑的机会,使人体产生疲倦,头昏,水肿,手脚发胀,眩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肝炎黄疸等不良反应,这些就是中医所说的湿热。当气温低、湿度高时,湿冷的空气会让人觉得温度更低,因此比较容易导致冻伤,也容易罹患关节炎、腰腿痛、全身筋骨酸痛、手脚肿胀等,这就是中医所说的寒湿。因外界湿度过高所造成的体内水湿运化失调的疾病,中医统称为湿证。
如何减少湿证的发生呢?有这样几点需要注意:
1.雨季避免外出淋雨涉水。
2.遇到有雾气的早晨,不要去室外运动,因为有雾的空气比较潮湿而且污浊,会影响肺泡内氧气的交换,使人胸闷头昏。
3.不要在院子里夜宿纳凉或野外露营,因为深夜的露水或凉风会使人体不适,轻者醒来感到全身无力,重者会患风寒感冒、肚子痛、腹泻和腰腿痛等疾病。
4.尽量不要居住在潮湿的低地或水边。
5.可以使用除湿机来降低室内的湿度。另外,用烘被机烘棉被,用干衣机来烘干衣服,创造一个较为干爽的环境。
如果长期处于气候湿度较高的地方,再加上高脂高热量的饮食,就很容易造成中医所谓的痰湿体质。这类病人形体肥胖、极易疲劳,常常觉得身体很重,嗜睡,食量较大,多汗,畏热怕冷,动作迟缓,适应能力差,还容易关节酸痛,腹泻,皮下长结节(如脂肪瘤),女性还会有白带过多等现象。如果再加上运动少,很容易导致高血压、糖尿病、痛风等“文明病”。
痰湿体质的人饮食方面应少吃酸味、肥腻、寒凉及助湿生痰的食物,如肥肉、冷饮、饴糖、石榴、大枣、柚子、橘子、枇杷等,也要避免饮酒和过饱。要多吃些健脾除湿、化痰的食物,如蔬菜类的萝卜、荸荠、紫菜、扁豆等。服用中药,可选用有健脾除湿功效的茯苓、白果、薏苡仁,以及二陈汤、温胆汤、完带汤、五苓散、羌活胜湿汤等等。
痰湿体质的人因身体容易疲倦,往往不喜欢活动。可以从一些活动量小的运动开始进行锻炼,以后再逐渐加大运动量,但是一定要运动到出汗,以便疏松的皮肉逐渐转变成结实致密的肌肉。适宜的运动有散步、慢跑、各种球类、游泳、登山等,也可以练习一些气功功法。
以下两种食疗方法,非常适合痰湿体质者选用:
1.陈皮红豆薏仁汤:红豆150克,薏仁150克,陈皮4克,糖、水适量。将红豆、薏仁洗净,用清水浸泡2小时,然后将上述药材先用大火煮滚之后,再用小火煮20分钟,放入焖烧锅中焖几个小时,加入适量的糖调味即可服用。本方能起到化痰利湿、消水肿的作用。
2.赤小豆煲鸡:取赤小豆90克,母鸡1只去毛及内脏,将赤小豆放入鸡腹内,用竹签将鸡腹切口闭合,加入适量的水煲汤,食用时加入适量的食盐及调味品,食肉喝汤。本方有补中益气,健脾利湿,利尿消肿的功效,对四肢浮肿,手脚沉重及腰部有重坠等不适感有一定的治疗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