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11期

踏上龙文化养生之路

作者:刘逢军




  
  中华大地五千年的文化产生了龙的民族形象,龙的传人创造了以研究宇宙变化规律为特点的龙文化。龙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精髓部分。其特点是用最简单的形式,揭示了宇宙发展运动的基本规律。它寓于道学、儒学、佛学、中医学和政治、军事、经济等一系列学科中,儒学等学科得其局部,而道学尽其全功。其应用价值在于“四两拨千斤”,即用最简单的办法解决最复杂的问题,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可以说,中国龙文化是人类的聪明学、智慧学、未来学。刘逢军教授从人的宇宙观、人的精神追求、人的悟性以及养生的境界等几个方面对龙文化养生理论的基础和内涵进行了阐述,其内容深邃,启迪心智。本文所刊载的就是其所论述的龙文化养生之道的前两部分。
  
  唯物辩证的宇宙观是养生的钥匙
  
  1.坚持唯物辩证的宇宙观,打开养生之门
  相信自己身体的物质第一性才能打开养生之门。道家思想认为:我命在我不在天。这恰恰和《国际歌》中的“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是一致的。人体像一部机器,只有保持各个部件完好并正常运转,才能做到身强体壮。养生往往会接触气功,气功是促进人体物质变化的一种调心健身的锻炼方法,部分人练功出现的一些特异功能,只是感官能力的增强或延长。在1.8万倍显微镜下可以看到:人发功之后,体内的红细胞大部分破损了,静养7天才能恢复正常状态。特异功能的出现,常使一些人产生错觉,而否定了人的物质性,这是很危险的。
  人突然出现特异功能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从哲学逻辑推理的角度,简单地说,思维是物质运动的过程,按照物质不灭定律,在其运动的过程中,可能已经以一种独立的方式存在于时空之中。意志薄弱的人,特别是女性,当迷恋追求过人的功能时,大脑有可能和这些飘移的意识体吻合,这种意识体便附着于人脑,和原有的思维交叉指挥人的行为。由于这种意识体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有限,极容易指挥人陷入精神错乱的境地。所以,中国有句古话叫作“请神容易,送神难”,练正宗功法的人绝不可想入非非。因此,练功的人特别是老年人,练功的目的一定要放在物质第一性的强身健体上,而不宜追求特异功能,这样才能保持一个完整、清醒的自我。
  辩证地看待自我才能走进养生之门。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特点,他人养生的做法未必都适用。关于这个问题,不少人有过教训。几十年来,社会上曾流行过喝鸡血、红茶菌以及甩手疗法等做法,最后都自生自灭,难以长久,原因就在于上述做法并不适应所有的人。养生练功也如此,不宜死学,而是要寻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方法。各种气功的功法,只要能使一些人受益,必有其合理之处。气功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同功法对不同身体结构的人有不同的作用。当你练某种功有所受益,就练下去。当发现有更适合的功法,可以继续学,如果感觉不适应就停下来,改换其他适合的功法。那么,有没有令人走火入魔的功呢?这个问题难以讲清楚。这里只介绍一种比较简单的识别方法,一是“气功师”宣传愚昧迷信,莫跟他学;二是识别传功人的气色,正宗气功师首先应气色红润,皮肤有光泽,不论丑俊,眉宇间有正气,目光坚定不游移,面部平和有善意。跟这样的人学功,一般情况下不会出偏差。
  
  2.掌握龙文化,步入科学养生的殿堂
  世界上的人种,大概分为白、黑、黄、红、棕5种人。人种的不同,民族的不同,决定了身体结构深层次的差异,更决定了养生文化的不同。记得十几年前,一位名人到国外医院做手术,有医生曾建议带华人的血浆去,但最终还是未带,结果在手术台上输入了白种人的血后,这位名人的心脏停止了跳动。目前,医学上将人的血分为A型、B型、O型、AB型等,这只是一个很浅的认识层次,因为同一血型未必都能相融。尽管上述事故是罕见的,但起码可以说明:不同的民族、人种,存在着可视或不可视的差异。除身体深层次的差异外,养生文化差异也是很大的。西方人多注重肌肉锻炼、体内元素的含量和补充,而中国人则“内炼一口气,外炼筋骨皮”,对体内元素不是机械地增减,而是使脏腑保持正常功能,可以吸收食物中人所必需的元素。由此可以看出,用中华民族的文化和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养生,才能悟出华人的养生之道,步入科学养生的殿堂。
  
  3.走出一个误区,探索无止境的养生大道
  唯物主义不是唯视主义。个别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误把唯视主义当作唯物主义。记得有一次,我和一位老先生谈气功时,他很紧张地说:“我们可是搞唯物主义的啊?选”这位先生认为气功看不见摸不着,就不是物质现象。这只能说明他尚未真正懂得马克思主义。回顾历史,马克思在确立哲学基础———物质的定义时,认为物质是分子。后来出现了原子,一些人便借此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列宁为物质重新下了定义,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从而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客观存在性包括可视的事物,也包括不可视的事物。如果对看见的事物承认,对看不见的事物否认,并不是唯物主义者,只是唯视主义,这种人往往会以科学的名义阻碍科学发展,人类可视的能力非常有限,只占宇宙的一小部分,而不可视的事物浩瀚无穷,有待于人类去认识。正因为如此,人类才有追求,才有发展。比如:气功师发出的气究竟是什么物质?据了解,仅中国的科学家即已研究了十几年,尚未得出确切的结论。我每次讲中医养生课,事后有许多人出现泻肚,而且服止泻药无效,泻之后往往感到身体轻松,个别人还当场尿血3次,课停即停。经询问得知,其半年前因尿道炎住院。还有一些人,几十年的肠胃病、多年的白内障、青光眼、妇科病等奇怪地痊愈了。我认为这是一种排淤现象,外气令人心理和生理发生变化,使脏腑中的浊物排出体外。人体的外气是常人肉眼看不见的,但它属于“客观存在”的物质。
  总之,养生必须坚持辩证唯物的宇宙观,这是打开养生之门的钥匙,迷信不行,把唯视主义当成唯物主义也不行。辩证唯物地认识宇宙,了解自己,才能进行科学的养生。
  
  平和是养生的起步
  
  1.打开心锁,放平和出山
  世上本无枷,心锁困住人。自己不锁自己,天下没有困死人的牢笼。想想生活中的事,一些人心中之苦常常是自作自受:没有恋人想恋人,结婚之后吵闹终生;没有子女想子女,生子不孝则成了掘墓人;没有官职痛苦,有了职务宠辱皆惊更加痛苦;没有钱痛苦,有了钱后忘乎所以贻患无穷,等等。这些状况皆因不悟所致,属于自己为自己制造痛苦。
  天地平和无焦无虑,因而能长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切成败毁誉都不影响平和宁静,做到来去自如,乐天知命,才能谈养生。《论语》记载,有一个叫子文的人,是楚国的上卿、执政者。他三次当令尹,没有喜悦的颜色;三次被罢免,也没有表现出愤怒。其心胸宽大的长者度量,与患得患失之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在生活中,寻找配偶,乃人之常情,但须志同道合;反之,则如同进坟墓。所以,没有合适人选,急有何用?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倘若有人晚年才寻到知己,则比早早戴上婚姻枷锁而熬煎一生的人更幸福。
  盼子女成才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但未必所有的子女都能成才。六祖慧能法师说:“如来,如来,本来如是。”熔炉冶炼,炼出金子的是因其本质是金;炼出铁的是因其本质是铁。硬要将铁炼成金是妄想;欲把金炼成铁也是徒劳。所以,对子女不必操持过细,他们的事业、婚姻也很难被父母所左右,父母除为他们提供正常身体和学习条件外,主要应让他们懂得和掌握人生之大道理,足矣。
  想做官不是坏事。人民把权力交给你,你以自己的德才“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功过任人评说,自己做到宠辱不惊,又哪会有苦恼可言。反之,为个人利益患得患失,甚至像历史上的奸臣那样口是心非,争权夺利,欺上压下,坏事做绝,到头来只能以苦恼告终,万劫不复。
  赚钱无可非议。商品经济社会之中,公平的商品交换获得利润实属正常。“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有钱不为钱所奴,用之得当,造福于社会,定会轻松自在。否则,钱财会变成枷锁。
  
  2.赶走奢欲,给平和让位
  人有实欲和虚欲之分。孟子讲:“人生莫过于食色二欲。”食乃维持生命,色乃繁衍生命。此二欲属实欲,但也应适可而止。其他欲望为虚欲,随缘而得,不可强求。我曾听说一人,他是西北某县政府给领导开车的司机,四十余岁,药王孙思邈的同乡。此人闲时便读中国古代经典,谈论人生哲理,学问高深而透彻,可他并未产生过多虚欲,一直安于本职工作。问其原由,答曰:“我侍候过许多领导,似看了许多场戏,戏后品味,更加珍惜我的现状。我工作稳定,家有贤妻,又生儿育女,足矣。知足常乐。”这位司机的处世之道朴实而深邃,他将虚欲看得淡而无味,所以他生活得有滋有味。相反有些人把虚欲看得过重,终被虚欲所害。
  老子讲:“与世无争,天下莫能与其争。”奢欲往往引起纷争耗费精力,常常未能如愿而身先亡。《菜根谭》也讲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生福境区,皆由念想造成。释迦牟尼则讲:“利欲即是火坑,贪念沉溺便为火海,一念清净烈焰成池,一念驾觉船登彼岸。”人的念想不同,看待自身所处的境遇就有差别。观身边之事即可了然,富贵之人常受奉承,便觉得自己可敬可爱,却不知人家只是奉承其权势、地位而已;贫困之人常被侮辱,侮辱的也只是贫困和寒酸罢了。既然人被尊崇和轻视的不是人本身,而是身外之物,那么就应得之不足为喜,失之不足为忧。何必为此去争,何必让它占据了心中的平和之位呢?
  
  3.静心去躁,还平和本原
  平和即心理平衡,合于自然松静之道。老子讲:“静为躁君,重为轻根,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人只有心静,才能去躁,沉稳才能避开轻浮之举。水面静,映出的月亮是完整的。心静才可接受宇宙的良好信息和能量。有人常怨:“身边烦事太多,何以入静。”实际上,烦恼生于不悟。公元676年正月初八,广州广孝寺印宗法师讲经,两个和尚为风幡之动而争,一个讲风在动,另一个讲幡在动。在生活之中,一些人由于不懂得自然的松静之道,才会为周围之事烦躁。人出世赤条条,去世赤裸裸,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又为何让虚幻的东西迷住双眼,而为此烦恼呢?心静则安。
  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应与大自然同样松静才是平和的本原。我们常见达摩祖师脚踏一芦苇渡江的书像,他须发飘扬,身心松静,与天地融为一体,此时的芦苇只是可视的载体,而真正渡祖师过江的,是他的心。心通天地,人即天地,天地间任何事物也奈何我不得。
  有人讲,我身处闹世,何以自静?我什么事情都放不下心,就连儿女子孙在外面的安全也经常担心。其实担心也罢,不担心也罢,亲人即便在外发生意外,家中人也阻止不了,担心又有何用。老子讲:“言多数穷,不如守中。”没有意义的事做多了,反而会把自己耗尽,倒不如静守心房,顺乎自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物场,此场静,周围乱也变静;此场乱,周围静也变乱。所以担心出门在外的亲人,倒不如静祝亲人一路平安。
  原海军政委李耀文上将,就是一位真正平和的人。1988年,他被授予少将军衔,当年被称为“山东四大才子”之一。“文化大革命”中,他受周恩来总理的指派到外交部主持工作,保护了一大批干部。他所工作过的地方,人们对他有口皆碑,无不敬佩。他完整地体现了“禁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人的浮躁往往因身体不适所致。平日里常有一些官员和企业家到笔者办公室叙说苦恼,以求得解决办法。笔者告诉他们最好的解决办法是调养身体。因为天人是合一的,人在一定时空下身体和处境是相对应的。我们从养生的角度,只要了解静心去躁,还人平和之本原,打牢养生的基础,就已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