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12期

哀莫大于心死

作者:沈尔安




  有一天,监狱官员对一名死囚说,当局将采用一种新的行刑办法,先注射麻醉剂,然后在毫无知觉的情况下,割断手腕动脉,让血一直不停地流,直至流尽而死。如果他愿意试验,他的家人将得到一笔抚慰金。囚犯答应了。行刑当天,在一间静谧的小屋里,狱医将死囚的双眼蒙上,给他打了三针,在他的手腕上划了一刀。死囚听到了滴答、滴答的声音,他认为那就是自己的血在流。时间慢慢地过去,死囚觉得自己越来越疲惫,越来越虚弱,最后就这样慢慢地死去了。
  事实上,狱医只是在死囚手上轻轻划了一下,滴答声是事先布置的。然而,死囚却让这假象夺走了求生的欲望,一心等待死神的到来。可见,人一旦有了自弃的念头是多么的可怕,它足以致人于死地。
   这是实验中的一个典型例子。在现实生活中,悲观、绝望的情绪无时无刻不在一些人的心头产生……生意失败、工作不顺、面临下岗等等。一时不能适应,便开始唉声叹气,怨天尤人,毫无斗志,甚至甘愿就此沉沦。
  以往认为绝望情绪代表抑郁,而最新研究结果证明,绝望给人带来的损害远远大于抑郁症。要么轻生、要么破坏机体的防御性能和免疫机制,使人体衰老加速,导致严重的疾病。
  芬兰的一个相关机构做过一个关于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他们对2428名年龄在42~60岁之间的人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要奋斗的目标是不可能达到的”,“我的前途无量”,“我无法相信事情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调查人员向志愿者提出诸如这样的问题,根据其回答赞同与否的程度,划分其绝望程度的等级。此后4~10年里,研究中有174人死亡,其中一半死于心血管疾病,另一半多数死于癌症、暴力或损伤;另有73例癌症新感染者和95例心脏病的初患者。研究发现,情绪中度和高度绝望者,比情绪低度绝望和情绪乐观者的残废率高2~3倍,前者更易患癌症和心血管疾病。专家认为,长期绝望的心理会导致机体分泌功能紊乱,分泌过多的肾上腺素和皮质类固醇,不仅会严重降低机体的免疫力,还会加速衰老的进程。
  危机也许就是转机,重要的是要懂得重新振作,莫轻言放弃。须知道,现代社会的高效率必然带来激烈竞争和挑战,每个人的一生中,难免会遭受到许许多多的不如意,产生“失落感”。胜败乃兵家常事,大可不必为一时一地的失败而耿耿于怀。情绪是一种由客观而导致的主观感受,主观却能改变这种感受。同是落日余辉,有人绝望地哀鸣“日落西山,气息奄奄”;也有人满怀惆怅和眷恋地发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叹;而叶剑英元帅却壮志不已地吟出“满目青山夕照明”这令人振奋的名句。我们不妨把这段艰难时期当成是磨练意志的考验,以乐观豁达的心态去面对,学会经常使用良好的、积极的、建设性的语言提醒自己,增强自信心,努力寻找各种“有助于成功”的方法,逆境变顺境是完全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