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1期
坐拥书城 满室书香
作者:赵中明
读书十年,藏书十年,最为快乐的便是这藏书经历了。
我藏书与别人不同,我喜欢收藏解放以后发行的经典书籍。什么是经典书籍呢?我认为,任何一部书,经历30年以上读者不减,那它就是经典,我的藏书也正是这样的书籍,它实用性强,既能随时阅读,又具有升值潜力。
当我坐拥书城,沉浸在书香四溢的氛围里,一杯清茶,细细地品味着我那三千余册藏书,世间的烦忧烟消云散,身体的疲乏一扫而光,此时此刻仿佛聆听到了历史的回音,看到了时代的足迹,就像一条自由自在的鱼儿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跨越时空的隧道,与今人和古人对话,与科学和文化对接,同时,每一本藏书的背后都有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令我陶醉。
我从地摊上买回的游国恩等主编的四册一套的用于高等学校教学的《中国文学》,蓝皮,1963年出版。这套书曾使无数人受益,但经过文化大革命,能幸存下来的不多,我只花了四元钱,便买了回来,如获至宝。又如,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鲁迅全集》,当时只有几十元,如今恐怕几百元也买不下来。再有一种是名家为小说配插图的书也有收藏价值。比如,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是华三川先生配的插图,如今这部书也已稀少……
在选择藏书的过程中,我的体会颇多,说来与大家共飨。
藏书要看书的品相如何,就是书籍保存的完整性是否很好;要看版本,是第几版,其中以第一版为最佳;要看发行数量,有的书发行几万甚至几十万册,有的书只有几百几千,更有甚者仅仅一百册,这也都是应该注意的;如果书籍有插图,要看是谁配的。
清代文学家徐乾学曾对人说:“每欲将自己的田地财物传给后辈儿孙,却未必能世代富有,传以园林建筑,又未必能世代享用,有鉴于此,我所给的就是这一楼书了。”此话有理。
书籍的一聚一散是一劫难,历朝历代私人藏书很难完整地传续,当年“天一阁”主人范钦,临终时把两个儿子叫到跟前,在万两白银和天一阁之间让他们各选其一的时候,谁能不说他伟大呢?他避免了藏书的分散。而我呢?我想,儿子如能继承,可以传之后世,如果不能,则捐献于文化馆,以避免沦落为废纸。
最后告诉大家北京淘书的好地方,一个是潘家园,一个是报国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