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4期
有“容”乃寿
作者:李土生
因为,受到伤害而对伤害自己的人怀恨在心,并不能对他人产生任何影响,不会使他改正自己的过错,反过来只会伤害自己。从健康的观点来看,这样做会严重影响自己的身心。近代净土宗的祖师——印光大师曾说过一件事:有一位母亲生了孩子,但她经常一边和丈夫吵架,一边给怀中的孩子喂奶。结果孩子身体很不好,肠胃一直有毛病,没过多久就夭折了。是什么原因呢?专家说,这位母亲吵架吵出了“毒素”,孩子吃的是“毒奶”。因为,极度不良的心理状况可以严重地影响生理状况,分泌不良物质。这样的情况虽然已被科学证实,但是因为伤害往往是在无形之中,不容易为我们所重视,由此造成更加严重的“内伤”,也不为察觉。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够适时地饶恕他人的过错呢?饶恕别人,也是解脱自己。“饶恕”二字,是人类生存发展之必须。
“饶”字繁体是“饶”,左边是“食”,右边是“尧”。尧表示土高而厚。土地高而厚,肥沃富饶能生养万物,给人类提供更多的食粮,因此《说文解字》解释“饶”字说:饶,饱也。从这个意义,饶字给我们的启发就是,给予人更多的机会,更加宽容地对待他人,而非刻薄少恩。《易传》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正是从大地能够生养容纳万物的特性得到启示——人也应该心胸开阔,不能在意过多的恩怨。给他人一条生路,同时退一步海阔天空,也给自己更大的空间,从此不必因为心存怨恨而寝食难安,导致生理上的疾病,也避免了更大的伤害。如此一来也许从此拯救了一个人或结交了一个良友。
南朝鲍照《行路难》中有“日月流迈不相饶,令我愁思怨恨多”一句,是说岁月光阴从来都是公平的,不会赐予某个人更多,永远在无情地流逝,这使得我忧愁悔恨不已。但是人并非如此,正义、自由、公平与价值从来都是相对的,皆以人类的生存发展大方向为参照。孟子曾经说:“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这几句话大意是说,有人冒犯了我,那一定是我自己有不仁、无礼、不忠的地方,我应该先改正自己。如果我已经一而再、再而三地改正了,那个人还是要冒犯自己,那么这个人只是如同不明人性的野兽一样的疯子而已,对待这样的人就没必要计较了。
如、心二字合而为恕,贾谊《新书》云:“以己量人谓之恕。”即以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就是站在他人的立场,将心比心,充分了解自己和理解别人。《论语·卫灵公》提到: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的?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该就是恕吧。
将心比心这个良言的确可以奉行终生,试问我们谁没有做过错事?谁没有伤害过别人?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就是这个道理。但是除了疯子,没有人愿意无缘无故去冒犯和伤害别人。人性最深处总是弃恶从善的,这一点中西方文化无不如此体现。中国人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只是被蒙蔽污染,才会表现出恶来,因此需要“反求诸身”,不断恢复善的本性。西方文化认为人生来就是罪恶,人生就是一个赎罪的过程,共同点就是向善。扪心自问,我们自己冒犯别人的时候,是不是很需要对方的原谅?如果我们以为“罪人”一定不可饶恕,那么首先不可饶恕的是我们自己,你自己就受到了双重伤害。
那么就会有人问了,饶恕了别人,饶恕了自己,会有怎样的结果呢?
其实,收益最大的还是自己。寿高命长之人,一向都是以慈悲为怀,大度容人,即使遇到很烦的事,也不急不恼,与其说是不与别人计较,不如说是不与自己计较,与其说宽容了别人,倒不如说是宽容了自己。齐桓公不计私仇,用射了他一箭的管仲为相,得到的是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兴旺发达;楚庄王饶恕了欺辱他妻子的部下,在危难时刻得到了帮助……后人看来,这就是回报,或者不过是一种巧合。其实,这就是“果”,试想,以齐桓公和楚庄王的胸怀,内心何止是饶恕过一两个这样的人和这样的事呢?只不过被写入史书的是比较典型的罢了。
有这样心胸的人,又怎能不健康长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