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5期

走进经典 走进新生

作者:蓝 晟




  诗歌作为一种文体,几千年来被人广泛传诵,它不只对传承中国文化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中国人身心的健康更有意想不到的作用。
  广西马山县加方乡加让村独山屯的蓝昌荣老人,七年前曾因悲观失望而寻过短见。
  老人1928年开始当老师,站了几十年讲台,视力越来越差,戴上度数很深的近视镜。一场重病后,视力更加减退,一米以内分不清黑白,看电视白茫茫一片,看报纸黑乎乎一堆。他感到自己成了废人,精神苦闷,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就在他万念俱灰的时候,大孙子给他买回一本《唐诗三百首》,书里的字虽然很大,但他辨认仍然十分困难,脸几乎贴到书上才能看到。当时,他已85岁,记忆力衰退,看一首唐诗,几乎没留下什么印象。老人来了犟脾气,决定把每一首诗都背下来。五年后,他把这三百首唐诗全背会了,这诗中的画卷犹如生动的场景,让他经常感到“非常美好”。说来也怪,自从他迷上唐诗,精力逐渐充沛,听觉也有所好转,还可以走二十余里路不歇息。如今,他又开始背其他的诗词了。
  
  经典颂读流行风渐近
  
  其实,通过诵读经典诗词治疗疾病,在许多国家已不新鲜了。
  在意大利名城米兰一家医院的心理科,医生经常带领抑郁症患者们高声诵读美国诗人朗费罗的《生之礼赞》。这是一种能使患者感动的治疗方式,不同性别,不同身材肤色的人们,在诗歌的韵律和意境中热泪盈眶,他们的血液在诵读中升温,细胞开始活跃,心开始荡漾起快乐的波纹——不知不觉中,他们的睡眠改善了,食欲也开始变好,曾经心如死灰的心灵之河,开始澎湃起生命的浪花……
  在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博纳大力倡导诗歌疗法。他认为诵读诗歌能改善心理和情绪状态,从而能够起到治疗心身疾病的作用。他的理论影响了美国医学界,如今,美国的许多药店都备有装帧考究、印刷精美的诗集,作为药品或保健品出售,并附有作用与用法、禁忌等说明。例如英国著名诗人济慈的佳作《睡去》,被用来治疗失眠症;德国大诗人海涅的作品《赞歌》,可以用来缓解抑郁症。还有诗人专门创作诗歌,以治疗失眠、健忘、癔病、抑郁症、食欲不振、月经不调等各种精神和躯体疾病。
  
  经典诵读,最佳医心方剂
  
  人的健康包括躯体和心理两方面,但有专家指出,近年来人的心理疾患呈上升趋势,有些人的心理疾患长期得不到缓解,淤积心中日久,就染上了心脏病、癌症等,有的人甚至会用自杀等消极的方式来解脱。据报道,我国现在每年死于自杀的人数已达到二十八万多人次。其实,如果我们能够在人群中大力提倡经典诵读,则可使许多心因性疾患消灭于萌芽状态。
  从事农业贸易的商人郭燕民,整日手机、笔记本电脑不离身,但是,诵读中国经典却是他每天最向往的事情。对他来说,这纯粹是一个自娱自乐的爱好,至少能在其中获得休息。他忙完工作回到家里,读一段中国的古代经典,就觉得特别放松。他说,在追求物质的时候,保留一片属于自我的空间,会觉得心清神静。
  《韩诗外传》中有一个名叫闵子骞的人,此人功利心强,贪图名声,几多忧闷,烦躁抑郁,终年如此,积癖成疾,诵读圣人孔子的《论语》之后,所积心病与身体的“瘙痒”等症一并被祛除无余。《三国演义》中还有一则“读书祛头风”的故事,曹操读了陈琳所写的讨曹檄文,刹时惊出一身冷汗,久遭困扰的头风病因此而“痊愈”了。《唐诗纪事》中记载,有人居然因为读杜甫的诗而治好了疟疾……
  
  经典诵读,另类健身操
  
  当代许多人的所谓“读书”,其实不是读书,而是看书——看书与诵读完全是两个概念,前者只用眼睛,即通过视觉器官把知识的信息传递给大脑;而诵读除了用眼睛外,还要用嘴和耳朵,也就是通过视觉、听觉以及嘴的发声,三种器官与大脑联网,其效果就大大增强了。诵读,具有通过音符来振荡头部气血的作用,而这种作用除了调动眼、耳、嘴三个器官的功能外,还通过呼吸及音符振荡等因素,促进肺部、脑神经及脑血管的运动——而中国武功及中国修真体系中更有用发音法来增长功夫的说法。所以,诵读那些充满文化魅力的经典,不仅能提高文化修养,还对身心大有裨益,更有延年益寿之功效。
  在日本,医学专家对诵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认为诵读犹如做健身操,既要发音正确,又要有正确的站姿和坐姿,反复诵读可使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过程达到相对平衡状态,血液循环加速,体内生化代谢活跃,乙酰胆碱和其他激素分泌增加,能增强记忆力,有益于心身疾病的康复,是中老年人锻炼心身的好方法之一。
  
  经典诵读源于一种境界
  
  笔者在上海教授太极拳的时候,发现有一位女士学得特别快,仅仅15天,就可发出一种被太极拳界人士称为“整劲”的力量来,而这种劲一般人要几年才能练出来。一问,才知道这个女士信佛,每天早晨4点钟就起来读佛经。
  程式八卦掌第五代传人铁恩方老师解释了其中的原因:“佛家的读经,其本质是让人练精神专一、排除杂念的;杂念排除,才能宁静安详,才能排除烦恼。这些经文,并不容易读懂,就是因为不懂,才更专注,效果才好。其实,本质就是通过诵经文,让头里力的气血更有序化,从而脑神经得到了滋养。”
  
  从现在开始,让我们诵读经典
  
  诵读经典不仅有治疗疾病及让人精神专一的作用,更深刻的含义还在于帮助人净化内心世界,提升人格品质,让人因经典的沐浴而趋向完美。
  大兴安岭政协副主席王守义是一位老中医,有时候他给生活在高寒地带的病人开的药方就是大声诵读毛泽东诗词。比如,“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横空出世,莽昆仑”;“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确实,面对着林涛雪海,仰望着蓝天白云,诵读着这样的诗句,生活中所有的不快与郁闷,人生中的挫折和失败,人与人之间的恩恩怨怨都会化作一缕缕轻烟,消失得无影无踪。
  以中医的观点来看经典诵读,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唐诗宋词似清风明月,读之可清肝泻火;经典小说等可宣肺理气,辛温解表;《大学》、《论语》等儒家经典可养浩然正气;《心经》等佛家经典可调理五脏六腑七经八脉……在这种诵读的氛围和历久弥新的进程中,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祛病健身之效,更多是“饥时可当肉,寒时可当裘,孤寂时可当友朋,幽忧时可当金石琴瑟也”的精神力量。
  携一两卷经典,登高山之巅,行林中河边,坐室内一隅,伴明灯一盏,然后,旁若无人地诵读起来吧!
  诵读时,我们会不知不觉地摈弃杂念,抱元守一;诵读时,我们会视人事纠纷为无有,揽六合虚空入胸怀;诵读时,我们虽未以治病健身为念,但其调和阴阳、修身养性的作用已经产生了。
  正可谓,润物细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