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6期
话说中华养生——东汉篇
作者:于 江
思想家王充在其代表作《论衡》中指出了人之寿夭与先天禀赋的相关性,论及生死寿夭,延年之道者近20篇,明确提出了先天禀赋强者寿长、先天禀赋弱者寿短的观点。
名医华佗,也是杰出的养生家。据《后汉书》记载,华佗“晓养性之术,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他积极推行吕不韦的运动延年说,还继承《庄子》吐故纳新、“熊经鸟申”的法则,在实践中创立了动形养生的五禽戏。这种锻炼方法,不仅简便易行,而且对后世保健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医圣张仲景亦非常重视养生,曾批评那些不注意养生的人说:“怪当今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张仲景提出了若干具体养生原则,如“不令邪气干忤经络”、“导引、吐纳”、“房室勿令竭之,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等等。他还特别强调饮食与养生的关系,明确指出:饮食之冷热,五味之调和,以适宜为度,方可起到养生的作用,反之,于身体有害。
《神农本草经》是一部成书于东汉时代的中药专著,此书把药物分为上、中、下三类。其中上品药物为补养类,计120多种,多具有补益强身、抗老防衰之功效。书中提倡以药物促进身体健康,如人参、黄芪、茯苓、地黄、杜仲、枸杞等,均为强身益寿之品,后世医家据此而创制了不少抗老防衰的方药。
由于当时统治者热衷于谋求长生,客观上也促进了方士对炼丹、服石、导引等养生方法的探索。东汉时期的魏伯阳,总结了前人经验,著成《周易参同契》三卷,阐述了炼丹的理论和气功的理论、方法。所述炼丹之术,在化学史上有重要贡献;对气功的论述,至今仍有研究和参考价值。
汉明帝时,摩腾竺法兰始入中国,自是佛法兴而僧徒渐盛。佛学本身所追求的最终目标是“彻悟成佛”,然而没有健康的身体就不能进行修炼,所以佛学中也含有与佛教教义结合在一起的有关养生健身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如在修习禅定的过程中,有调身、调息、调心的静坐方法,这种方法有强健身体、祛病延年的作用;又如达摩《易筋经》原为佛门养生健身功法,后成为中医养生学中的健身术之一。此外,佛学讲究调理人与自然、社会的“互存关系”,因而十分重视环境调养,其寺院地址的选择多为山清水秀之处。再者,佛家的不少戒律,是对酒、色、食、财等诸方面欲念的节制和约束,以使人专心修禅,这种思想融入养生学后,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养生学“固精”、“节欲”、“养神”的内容。
总之,东汉二百年间,中医养生学在诸位医家、高士的带动下,有了长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