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6期
胆囊可有可无吗
作者:宋海云
胆囊是消化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器官,它相当于一个水库,收集、贮存由肝脏分泌的胆汁。别看这个“水库”的“蓄水量”只有区区50毫升,却具有一般水库没有的强大的浓缩功能:可以不断吸收胆汁中的水分,让胆汁浓缩5~10倍,使之形成味极苦、深棕黄色的黏稠液体。当人们进餐时,胆囊会收缩,将高浓度的胆汁排入小肠,帮助消化食物。胆囊切除后,一般在几年、十几年内不会对机体有明显的影响,但若时间一长,有一部分患者就可能出现维生素、钙、铁的吸收不良,导致缺铁性贫血、骨质疏松等病症。所以,胆囊对我们的机体来说并非无足轻重的“无用之辈”。
那么,胆囊患有哪些疾病时应该“从轻发落”或者“缓期执行”呢?
胆囊息肉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少患者甚至是医生受到“息肉癌变论”的片面误导,往往不分青红皂白,见息肉就杀,真是“宁可错杀一千,不能漏掉一个”。
当出现胆囊息肉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考虑到胆囊的浓缩功能,尽可能再让它为我们多服务几年。实践证明,经过B超检查诊断的胆囊息肉,至少有90%属于不会癌变的“胆固醇结晶”,它们本身不是细胞,自然不会癌变。但另有10%的胆囊息肉确实是有癌变的可能,这种息肉应该尽早处理。
对于胆囊息肉,常以“单”、“大”、“长”、“痛”四个字作为判断是否切除胆囊的标准。“单”是指单个孤立的息肉,“大”即息肉最大直径在10毫米以上,“长”是在观察中发现息肉在短期内较快地生长,“痛”即病人有右上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符合这些特点的胆囊息肉,应该尽早切除胆囊,以消除后患。
胆囊结石
在胆囊疾病中,最常见的还是胆囊结石。据统计,在我国40岁以上的成年人中,胆囊结石发病率超过10%。胆囊结石该不该手术切除胆囊,何时手术,这些问题不仅是患者关心的问题,也是专家们长期关注的问题。
多数观点认为对于胆囊结石应该采取以下态度:对于初次发现胆囊结石的年轻患者,只要没有症状,可以考虑观察几年,尽量让胆囊多为身体服务几年。当然,一旦发生胆绞痛等症状,就要考虑切除胆囊。在“带石生活”期间,不要暴饮暴食,饮食减少油腻。50岁以上的患者,可以选择适当的时机切除胆囊。80岁以上的患者或患有其他严重疾病,体质较差的患者,不宜接受胆囊切除手术,只要胆囊结石不引起症状,就应考虑与其“和平共处”,只是平时应在饮食上加以注意,防止胆囊炎的急性发作。
肝内结石
肝内胆管泥沙样结石,最大的特点是病变在肝内,很少累及胆囊。多年来,人们一直有个误区,认为在清除肝内胆管结石时“顺便”切除胆囊,这样既可以避免重复手术,又能防止结石复发。其实,这种做法对防止肝内结石复发毫无效果,无异于“无过受罚,株连九族”。
总之,目前切除胆囊还属于一种“时尚”,但要提醒大家,不要千篇一律地将胆囊切除,在情况允许时,要“刀下留情”,以观后效。但是,如果胆囊病变较重,已经失去了应有的功能,甚至发生急性炎症或癌变时,应该毫不犹豫地将其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