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7期

没有老伴的日子里,你要保重你自己

作者:马志国




  春节本该是喜庆的日子,然而,就在今年春节前后,兆麟一家却祸不单行,经历了一场天塌地陷一样的灾难。
  先是66岁的母亲出现了精神障碍,变得疯疯癫癫到处乱跑,春节前夕冻死在路边。接着70岁的父亲因老伴突然离他而去,痛不欲生,并忧郁成疾住进了医院,不过半个月时间也撒手而去。
  
  解读
  
  丧偶,对于老年人来说,无疑是最痛苦的事。很多老年人由于不能较快地适应新情况和克服心理变化,致使健康状况急剧恶化,甚至导致早衰或死亡。有研究表明,刚刚丧偶的鳏寡老年人的死亡率是一般老年人的7倍。英国有人研究发现,5500名55岁寡妇中,在丈夫去世的6个月内,有213人相继去世。
  为什么心理活动的骤变会毁掉一个人的生命?
  心理学研究表明,负性生活事件是影响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精神病学专家霍尔姆斯对5000多人进行社会调查,发现遭遇中等程度生活变故的人群中,37%有重大的健康变化;在重大生活变故者中,70%呈现重大的健康变化。在影响健康的生活变故中,配偶死亡列在首位,特别是老年丧偶所受的心理冲击最为强烈。丧偶这一重大精神创伤引起机体严重而持久的应激反应,导致内分泌严重紊乱,损害免疫功能。有资料显示,在丧偶之后的6个月内,机体免疫功能可下降到原来的1/10,很容易诱发各种身心疾病或促使原有疾病复发或恶化。在特殊情况下,就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内分泌骤然紊乱,彻底摧毁一个人的免疫系统,毁掉一个人的生命。
  
  自救
  
  那么,丧偶老人应该怎样尽快让自己的心灵走出阴影呢?
  第一,尽情倾诉。兆麟父亲丧偶后的强加抑制是很不科学的,他应把内心的痛苦、焦虑和种种想法,一古脑儿地向子女或亲友倾吐,以寻找情感上的支持和慰藉。
  第二,自我安慰。生老病死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老伴去世已经成为无可挽回的事实,因而应该理智地对待,死亡是每个人的最终归宿,“早走”的老伴一定“希望”尚健在的亲人多保重身体,坚强地再多活几年。
  第三,避免自责。许多老年丧偶者都会程度不同地自我责备,认为对不起死去的老伴,比较多的是谴责自己没有很好满足老伴临死前的某些愿望。这种不必要的自我责备,既伤身体,又害心理。由于过分地自我责备,整天唉声叹气,愁眉不展,给自己增加了沉重的压力,不仅使自己身体衰弱,还容易造成心理障碍。
  第四,转移注意力。注意力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如果丧偶的老年人总是将自己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到老伴的遗物上去,势必不断强化自己对老伴的思念之情,无谓地增加自己的痛苦。所以,为了避免自我折磨,应该尽快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的人或事上去。一是客观转移。比如,老伴去世后,可以暂到子女家中住段时间,还可以把房间重新布置一番,及时将老伴生前常用的物品收藏起来,避免触景生情,见物思人。二是主观转移。比如,虽然不能离家,却可以把注意力转移到未来的生活上去,或者将注意力转移到对第三代的养育上去。
  第五,走向新生活。随着老伴的去世,家里原有的生活模式已经被打破。如果长期处于不确定的生活状态,丧偶的老年人就很难恢复平静,也容易在一个很长的时间里处于孤独凄楚的情绪困扰之中。如果能够积极地走向新的生活,尽快建立一种新的生活模式,轻松愉快的情绪就会取代孤独失落之感。丧偶老人应从家庭的小圈子走出来,积极地投入新的生活。
  但愿丧偶的老年朋友通过自身的积极努力,逐步走出悲伤和痛苦的情感低谷,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开创崭新的生活,来充实自己,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