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8期
萧克:文坛武将 情长寿更长
作者:吴志菲
如今,开国上将萧克已是近百岁高寿的老人,见过他晚年照片的人都说,那是一个慈眉善目的老爷爷。在萧老家所在的北京西城区大乘胡同,可以觅到一个略显陈旧的四合院,街坊们说:“这是萧老将军的家。”话语之亲切,竟没有一点“高攀”之嫌。这些平凡普通的印象,都让人感觉落差非常大——因为这竟然让人丝毫看不出萧克曾经横枪跃马几十载,也不会想到他竟是开国将帅中难得的一位儒将。
八一南昌起义,精彩人生的起点
在“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的陈列大厅里,陈列着104位起义指挥者、参与者的照片,萧克将军就在其中。当时,萧克年仅20岁。
1927年4月到7月,蒋介石在上海、许克祥在长沙、汪精卫在武汉,先后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进步人士。就在这血雨腥风和白色恐怖的危急关头,时为叶挺军一名光荣“铁军”战士的萧克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的道路。
也是这年7月上旬,党中央已经在九江开会决定,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
7月下旬,萧克随部队到达南昌。31日下午,萧克接到上级通知,要连以上党员干部上街侦察地形。当晚心情十分兴奋的萧克和同伴们都没有睡觉。8月1日凌晨2点,起义的战斗打响了。
参加南昌起义,是萧克走上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道路的重要一步。然而,出生于书香之家的萧克弃文投武,最初的出发点却是为报家仇。
萧克的大哥性格刚烈,得罪了当地大地主萧仁秋,为家里带来祸事。1923年春,由于萧仁秋的陷害,萧克的大哥被团防局抓走,当天就被杀害。兄长死于非命,致使喜爱文学的萧克产生投武报仇的念头。
是年初秋,萧克考上了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中等学校学历的嘉禾甲等师范简习所。由于一心想报兄仇,萧克对军事方面的书籍特别感兴趣,他买了许多古代及当代兵书,边看边揣摩用兵打仗之法。1926年2月,萧克辞别家乡,远赴广州考上了中央军事委员会宪兵教练所第二期,正式走进军事天地。7月份,他毕业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宪兵团当中士班长。次年3月,萧克辗转来到11军24师,当时,叶挺代任这个师的师长,萧克被分配到71团当政治指导员,从此成为“铁军”中的一员。
南昌起义后,萧克随部队转往广东,在广东揭阳汤坑和海陆丰地区,起义部队接连遭到数倍于己的敌军埋伏,部队损失惨重。殊死战斗了数天后,萧克的连队只剩下20多人,最后还被打散了。无奈之下,萧克只好转移到湖南老家,回乡组织发展基层支部。1928年1月,萧克任宜章县游击队长并参加了湘南暴动。
参加湘南暴动的部队中,年轻的萧克率湖南宜章农民军在资兴东南的龙溪洞第一个与毛泽东会师。不久,萧克率部上井冈山编入红军第四军,先后任连长、营长、营党代表、第一纵队参谋长等职,参加了巩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他还亲身经历了朱毛在井冈山的会师。
在萧克此后多年的革命征程中,由于受毛泽东、朱德等优秀领导者感染和影响,不仅使他在文德武功上取得辉煌成就,更使他能够智慧地看待世事,让他在风雨时保持共产党人清正的风骨,在功过毁誉错乱之时,能淡泊平静。为此,在他的心目中没有不堪回首的往事。像其他长寿而功勋卓著的革命者一样,他智慧地选择了光明而正确的路,也同样智慧地选择了生活的态度,这是一个人想要有健康人生的基础。
文德武功,精彩人生的支点
在萧克工作过的办公室里,有一排偌大的笔架,毛笔悬挂,无不彰显着主人在书法艺术方面的兴趣。让人想不到的是,萧克还曾仰仗一笔好字糊口度日。1927年南昌起义后,萧克随起义部南下,遭到伏击后,部队溃散,萧克流落到广州时已身无分文。为了生存,为了找党组织,萧克在一个老先生的卖字摊子上留了下来。平常,他给老先生铺纸磨墨;客人多时,他也写上几幅颜体或隶书,一天挣几毛钱便解决了生计问题。
一直到耄耋之年,萧克写字仍很讲究“四正”,即心正、身正、纸正、笔正——这是他的启蒙老师对他的严格要求。萧克小的时候,每逢过年过节,来家里请父亲写对联的人络绎不绝。每当父亲不停地写,萧克就在一边磨墨,看着父亲写的那些对仗工整、字迹秀美的对联,萧克感受到了文字的魅力。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萧克自然也能写出一笔好字。
萧克的祖上几代都是读书人,父亲五兄弟中有三个是读书出身,其中三伯父的学问最好,家里收藏了许多书,萧克最爱到他家去翻书看,听他吟诗作赋。三伯父是位爱国文人,对袁世凯复辟充满了痛恨,又对软弱的民国政府备感失望,他的一身正气对萧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萧克就读嘉禾甲等师范简习所的时候,家里已经穷得饭都吃不饱,实在拿不出钱供萧克读书。好在校长很同情萧克,他让萧克晚上给学校刻蜡版、印讲义,这样可以得些补助。如此,萧克才完成简习师范的学习。那时,平时总穿着一件破旧蓝布长衫的萧克,和那些衣着鲜亮的有钱人家子弟站在一起,显得非常寒酸。但是,萧克以宋濂《送东阳马生叙》一文中的“贫非罪”观念鼓舞自己,努力地把书读好。为了读好书,星期天萧克很少回家,晚上也常常自学到深夜,从那时起,萧克养成了手不释卷的习惯。在漫长的战争岁月中,无论是在运筹帷幄的指挥间隙,还是在关山飞渡的行军路上,将军“贪婪地”阅读了大量中外名著。
在战争年代,几乎高小毕业的人就被冠以“知识分子”的名头了。在1955年授衔的开国将帅中,很多人都是在革命军队中才逐渐开始学习文化。在这些将帅中,能诗善书的萧克可以算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儒将,正像斯诺前夫人在《中国老一辈革命家(自传)》中所评价的那样:“像周恩来、徐向前和毛泽东一样,萧克是中国人所称的‘军人学者’的再世。”
萧克不仅爱看书,对文学创作也一直非常有兴趣。红军时期,萧克在湘赣根据地写过白话诗、小故事等,发表在根据地的报刊上。即使在长征途中,萧克也不放过诗情勃发的时刻,硝烟尚未散尽,他就在山头简陋的指挥所挥毫赋诗了。一个久历戎马的人,从事文学创作,似不可思议,但萧克却说:“我从来没有把这件事(指文学创作)看得那么神秘。”1985年底,萧克从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的职位上退下来时,曾做诗自叹:“既感事太多,尤叹时间少。虽老不知疲,愈老愈难了。”这“难了”之事,指的便是将军一生所喜爱的文学创作。
说到萧克在文学创作上的赫赫“战绩”,最值得称道的便是那本被著名作家夏衍称为中国当代军事文学史中一部奇书的《浴血罗霄》。1988年建军节前夕,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硝烟之中的《浴血罗霄》,终于在跨越半个世纪之际出版了,作者萧克也从一个30岁的青年,成为81岁的老人,其中的酸甜苦辣和个中的滋味是外人所难以体会得到的。
1991年3月,84岁高龄的萧克,因《浴血罗霄》荣获1984~1988年度茅盾文学奖荣誉奖,这是对作者本人及作品本身的肯定,也是对这部小说成书的奇特经历的褒扬。之后,萧克又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这本《浴血罗霄》的创作过程非常艰苦,萧克时任平(北平)西抗日根据地的主要领导,公务繁重,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写作。当时资料缺乏,萧克就凭着自己的记忆;没有草稿纸,他就用办公纸、书信纸,颜色不一,大小不等。从1937年5月动笔到1939年10月完稿,萧克写出了长达40万字的小说初稿。在随后的四五年中,他先后做了三次大修改,多次小修改。
然而,让萧克想不到的是,千方百计保存多年的小说手稿会给他带来横祸。1958年反“教条主义”运动中,萧克那尘封了21年的书稿被用来批判他。为取得批判的效果,小说稿被打印出来,还附上“供批判用”的字样。打字员从头到尾打得一清二楚,装订成三册,“内部”传看,萧克这个被批判者也“享受”了一套。得到了这个“善本”,当时他心里真是高兴,就把原来的草稿扔进火炉了。“文革”时,萧克和他的小说又一次在劫难逃,造反派以路线斗争的新观点批判他和小说。为批判萧克,造反派又将书稿拿去油印了数百册。所以,有人开玩笑说,这是全国惟一一本还没正式出版就被油印了两次的小说。
离休以后,萧克致力于军事学、党史、军史、战史的研究,笔耕不辍,除主编《南昌起义》、《秋收起义》、《萧克诗稿》、百卷巨著《中华文化通志》、《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等书籍外,还出版了《萧克回忆录》、《朱毛红军侧记》等作品,并被复旦大学人文学院聘为兼职教授。
人生的精彩,由一生无数次的精彩构成,一个成功的革命者、一个成功的无冕之王、一个健康的寿星,这些都令我们崇敬,也许,正是革命的峰烟赋予他永久的力量,可以赢得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