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10期
荣毅仁的爱情和富贵
作者:吴志菲
荣氏家族的传奇,是尽人皆知的。人之所以能创造传奇,能把无数的功绩刻上历史的丰碑,基于高尚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选择。荣毅仁是一位用另一种方式书写革命热情的伟人,对于他众所周知的传奇故事,以及对共和国所做的丰功伟绩,我们在这里不作赘述。我们为您讲述的,是他一贯如一的爱情,和他面对富贵生活时所展露的优秀品质,这些,对于他的健康来说,或许都是重要的。也许,对我们也会有新的启示。
爱我所爱,无怨无悔
荣毅仁和夫人杨鉴清已经携手度过了60周年的钻石婚,世纪的风云,人间的沧桑,企业的兴衰,家族的聚散,潮涨潮落,甜酸苦辣,他俩都一起走过来了。如今,他们更相知、更相爱、更相濡以沫,安度着简朴、幸福的晚年。
在上个世纪上半叶,年轻人的婚姻往往是由父母包办,而荣毅仁和杨鉴清的婚姻,却既是“包办”的,也是“自由”的。少年时的荣毅仁很有主见,对婚姻的事也早就打定主意:“我要自己挑喜欢的人。”十二、三岁的时候,提亲的来了,他总是对父母说:“我不要。”很多人来提亲都没成。
罗曼蒂克式的爱情故事发生在荣毅仁在无锡中学进修的时候。一天中午,荣毅仁与同学在操场上散步,看见校门口一辆包车上下来一位蓄着乌黑短发,俊俏秀丽的小姐。从看见她的第一眼起,荣毅仁便感觉心头掠过一丝说不出的感觉,并不由得多看了几眼。后来,向学校的门房打听,知道这个姑娘是无锡名门杨干卿家的二小姐杨鉴清,她从上海圣玛利亚女中转回省立无锡中学读初中。
非常凑巧的是,这时有人给荣毅仁做媒,说的就是杨鉴清,并送来了“八字”。由于荣毅仁早就申明要自己喜欢的,荣家一直没有给杨家答复。过了些日子,杨家想收回“八字”。幸亏荣毅仁一打听,知道正是自己看中的杨鉴清,才挽救了他一生的幸福婚姻。他急忙不好意思地对母亲说:“娘娘(妈妈),这家小姐我中意。”
“荣少爷”不仅仪表堂堂,而且彬彬有礼、谈吐不俗,杨鉴清的父母一看就很喜欢。不久,16岁的荣毅仁和15岁的杨鉴清定下了终身大事。
那个年代,未婚夫妻几乎没有公开接触的机会,荣毅仁和杨鉴清便借鸿雁传书交流感情。有趣的是,杨鉴清的第一封情书并不是她自己写的,而是由她父亲捉刀,用的还是文言文,之乎者也。文言文对荣毅仁来说,自然游刃有余,他就“对等”地也用文言文给她写回信。老丈人本是满腹经纶之士,看了荣毅仁写的信也眉开眼笑,他没想到未来的女婿古文根底这样好,满意得很,“示范”了一下以后,就“权力下放”。 荣毅仁考进上海圣约翰大学后,杨鉴清则在苏州镜海师范女中读高中。两地书就频频来往于苏州、上海之间。
1936年,适逢荣氏企业否极泰来,出现了新的生机,就在这一年,荣家喜上加喜,办了他们的婚事。
秀外慧中的杨鉴清在婚后堪称典型的贤内助,她谈吐文雅,性格温柔内向,具有良好的素质和文化涵养。在上海时,杨鉴清也曾做过一些社会工作,1959年随荣毅仁到北京后,一时还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在北京饭店举行的一个舞会上,杨鉴清见到了周恩来总理。总理夸赞荣毅仁爱国,要求进步,并对杨鉴清说:“你思想也要跟上,不然,夫妻将来会有距离的。你现在还在家里吧,我来给你安排一个工作好吗?”不久,统战部果然来人征求她的意见,最后安排她到全国工商联任家属委员会副主任。杨鉴清特地用心学习了《毛泽东选集》,买了张月票,满怀喜悦地上班去了。
“文革”后尽管没有出来工作,但杨鉴清仍关心政治,关心大局,每天要看很多报纸和书刊,这也正是荣毅仁所嘱咐和希望的。她看事颇有见地,并不随波逐流,只要与她交谈,就能发现她对一些大事是很关心的,头脑清晰,还能有所褒贬。即使如此,在她跟随荣毅仁出国时,荣毅仁总是一再叮嘱,要她“藏拙”。荣毅仁说:“外国企业家都是有学问的,他们的太太也有学识,你知识面不够广,对政策也了解不够,你出去不要多说,要记住‘藏拙’。”
不管身处何职,一向不喜欢清闲的荣毅仁工作起来都非常投入。看见丈夫这么忙碌,夫人杨鉴清很担心,对丈夫也更加体贴入微。她说:“家里人来客往和一切琐事,我都自己安排处置,不让他分心。每样事总是尽可能顺着他,使他回到家里开开心心。”并且,她还特意购置了一尊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佛,放在客厅门口,希望丈夫紧张的工作之余,看看笑佛,使身心得到放松。
每天,杨鉴清总是把荣毅仁第二天要穿的衣着安排得妥妥帖帖的。担心家里的阿姨擦不好皮鞋,每天晚上杨鉴清都自己动手给荣毅仁擦好皮鞋。“皮鞋油不能擦多了,也不能擦得不匀,我总是薄薄地匀匀地擦上一层,这样穿起来就不会弄脏裤脚管了。”这位贤内助又接着说:“他的皮鞋穿后,每天晚上都要给它用鞋楦楦好。他的衣服天天换洗,天天烫。衣着若是保养好了,穿得省,一点不浪费。他的衣服、鞋子都像新的一样,一年只要添一两双鞋子就够了。”
富而不奢,无忧无虑
刚毅仁厚的荣毅仁喜欢的名言是:“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荣家是富贵之家,但富而不奢,讲究而不浪费是荣家的一大特点。平常,荣毅仁夫妇饮食上非常简单,家里做饭的阿姨平时做什么,他们就吃什么,而且他们饭量都很小。饭后喝小半碗稀粥,再吃一点水果,是他们多年的习惯。
荣家会客厅曾接待过许多中外贵宾,可以说是整个荣家最讲究的地方。但是,平常没有客人来的时候,会客厅沙发上的靠垫、座垫又都换成布制的;只有接待客人时,这些垫子才会套上体面的“外衣”。
由于身份和地位,荣毅仁和夫人杨鉴清非常注意穿着打扮,出国时他们会到名牌店购买名牌服装。而且,出访时荣毅仁的西服从不连穿两天,杨鉴清说:“这并不是挥霍,而是要展示中国人的身份。我们花的是自己的钱。” 有一位香港记者这样形容荣毅仁:“身材高大、满头银发,一身法式双排扣西服,挺直的腰板,总给人以器宇轩昂的感觉。”但是,在香港或国外订做的高级服装杨鉴清只是在参加重大外事活动或盛大宴会时才穿,平时就舍不得穿。为了节约,她想出了一个妙招——仿制。“‘文革’给了我们‘好处’,没事时我和大女儿智和就做针线、打毛衣。智和手巧,衣服看了样子就能Copy,毛衣也打得好。”儿女们也常常和母亲开玩笑:“娘娘(妈妈),你这件衣服是Copy的,还是原版的?”
富而不骄也是荣毅仁夫妇为人处事方面的一个鲜明特点。对待身边的工作人员,他们非常宽厚,从不乱发脾气。尤其对长期在家里服务的老工人,他们夫妇都很照顾,有的老工人去世了,身边没有子女,他们还为之送终。可是,利用职权替人办事、违反原则的事情,荣毅仁从不去做。在荣家做饭20多年的老阿姨刚开始来荣家时,以为自己在高干家帮忙,时间长了能沾点光,给儿子谋个好出路,可至今儿子还在农村。
在许多人眼里,有钱人挥金如土,大多追求各种平常人难以做得到的特殊嗜好。可能许多人都不相信,荣毅仁连现在很普及的交谊舞都不会跳。但是,荣毅仁也并不是没有一点爱好,年轻时,他喜欢吊吊嗓子唱京戏,如今,孩子都独立出去了,家里显得比较冷清,老俩口便常常相守在家欣赏音乐和古典文学。“文革”期间,荣毅仁还曾以“养花”为乐趣,如今,在院子里,各种颜色的月季花竞相开放,夏天,缸内养的荷花清香宜人。闲暇之时,庭院赏花是荣毅仁必做的功课。
足球是荣毅仁惟一保持终身的特殊嗜好,他还被聘为中国足球协会名誉顾问。他从小就喜欢踢足球,不管是出国还是在家里,只要有吸引他的足球赛,哪怕半夜,他也要起床看。有一天夜里,电视里播放“丰田杯”足球赛事,荣毅仁那时正好身体欠佳,夫人杨鉴清为了让他安心睡觉,答应替他把比赛录下来。哪知这位“老球迷”躺在床上也睡不着,到了开赛时,还是爬起来看完比赛才过瘾。
在荣毅仁的书房兼办公室里,有不少中外书籍。写字台上放有电脑,在今天,电脑看来并不稀奇,可它,是在很多人都不知电脑为何物时落户荣家的,而且早早就与路透社终端装置联网了。
如今,荣毅仁每天除了阅读文件、翻阅各种中外报章杂志外,间或打开路透社传送信息显示系统的终端装置,于是,全球的最新政治经济新闻瞬间便呈现他眼前。累了就闭目静坐,修身养心,他说:“养心就是养生。”耄耋之年的荣毅仁身板还是那么挺拔,风采依旧。当被人问及养生之道时,他笑着回答:“我比较乐观。”也许正是这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使他获得了对人生困苦的免疫力,迈过了一道道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