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1期
钱学森:无我故我寿
作者:水 牧
身体虽然劳累,但他心情放松,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和小事。
这或许是他长寿的又一秘诀。
1956年10月8日,在钱学森归国一周年时,国防部五院宣布成立。钱学森给刚分配来的156名大学生讲授“导弹概论”,开始培养新中国第一批火箭、导弹技术人才。作为新中国国防科技事业的主要创建者之一,钱学森呕心沥血,做出了历史性贡献。1960年,在他具体领导下,我国研制成功了第一枚导弹。之后,他又亲自主持我国“两弹结合”的技术攻关和试验工作,于1966年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枚导弹。1965年,他向中央提出研制发射人造卫星的时机已经成熟,并于1968年兼任空间技术研究院首任院长。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新中国终于迎来了航天时代的辉煌。1958年春天,中国科学院一些科学家倡议利用科学院的力量创办一所新型大学,钱学森就是其中的积极倡导者。后来,钱学森担任科大力学系主任长达20年之久。
力学系和化学物理系的创建过程中,钱学森事无巨细,连教研室主任、主要任课教师等都由他们亲自聘任。
钱学森在繁忙的组织工作之外坚持给科大学生讲课。科大的学生回忆说,钱先生每周上一次课,一次四个学时,一个学期中除一次因去苏联访问而调课外,从没有缺席过。钱先生声音洪亮、板书非常规矩,由于学校配的扩音器带着导线不方便,他就对着大教室大声讲课,一节课下来嗓子都沙哑了。
据科大老师回忆,钱学森虽然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但他每次到科大来从不穿西装,只穿土布中山装,戴布帽,穿布鞋。夏天来校时有时戴草帽、穿带补丁的短裤。他在给学生讲课时发现,许多工农子弟因为经济困难买不起计算尺等学习用具,他就毫不迟疑地将自己刚出版的中文版《工程控制论》一书的稿酬捐给系里,资助贫困学生购买学习用具。
健康长寿的人,大多多才多艺。这既是先天的优势,又是积极生活态度的成果。同时,也是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高雅的情趣,必然能熏陶高尚的情操;宽广的视野,必然能培养豁达的心志;忠贞的爱情,又会成为人生路上最有力的支撑。
有了这些的人,一定能是健康而长寿的。
钱学森虽然终身致力于物理学研究,但他并不是一个“书呆子”,而是一个具有艺术、人文情怀的大科学家。他的堂妹钱学敏说,钱老在20世纪90年代与她通信时常常谈到“大成智慧”等哲学问题,他的观点独到而深刻,给她的学术研究以启发。
钱老爱书。采访过他的记者都知道,他的家居陈设简单,但每个房间都有一面“书墙”,钱老说,即使90岁高龄,他也每天坚持读书和做研究。
钱学森尤其爱好音乐,他在少年时便是有名的铜管乐手,当年在交通大学校园里,钱学森参加了交大的铜乐队,毕业时拿到奖学金就去买各种唱片。当然谈到音乐,就要说到钱老的“家庭音乐教师”——他的夫人蒋英女士。若干年前,钱老在一次颁奖仪式上说:“蒋英和我的专业相差甚远,她是女高音歌唱家,而且是专门唱最深刻的德国古典艺术歌曲。正是她给我介绍了这些音乐艺术,这些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于人生的深刻理解,使得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或者说,正因为我受到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所以我才能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在蒋英的影响下,钱学森熟悉了各种中外名曲和世界乐坛的风格流派,他特别喜欢巴托克和贝多芬的音乐,尤其欣赏巴托克音乐中潜伏着的那种执著的刚强。
钱老和夫人相濡以沫数十载,不善言表的钱老却在一次公开场合表达自己对夫人的感激和恩爱之情。钱老说:“我们结婚已经44年了,这44年我们家庭生活是很幸福的。但在1950年到1955年美国政府对我进行迫害的五年间,蒋英同志管家,她是做出巨大牺牲的。这一点,我决不能忘。”这一番肺腑之言令在场主人无不感动。
钱老德高望重却从不居功自傲。钱老的家人讲到这样一件事,一位75岁的菲律宾老华侨写来一封信,回忆起她50年前与回国途中的钱学森在马尼拉轮船码头的一席谈话。
华侨问他为什么想回到中国?他回答:“我想为仍然贫穷困苦的中国人民服务,我想帮助在战争中被破坏的祖国重建,我相信我能帮助我的祖国。”钱学森反问华侨做什么工作,她答是高中老师。钱学森说:“非常好,中小学的老师非常重要,因为这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基础。青年是社会的未来,他们必须受到好的教育,以培养他们的潜能和创造力。”但这位华侨却说:“我只能教低层次的东西,不像您,是杰出的科学家,能够创造伟大的事业。”当时钱学森这样回答她:“不,我只是蛋糕表面的糖衣。蛋糕要想味道好,里面的用料必须好。基础非常重要,培养年轻人是一个国家进步的基础。”
这是钱老真实想法的写照。因为要做“蛋糕外的糖衣”,这位泰斗级科学家在晚年不便参加学术活动以后,就给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写信,主动申请辞去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的称号。
原来,钱学森在1957年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他十分珍视中国科学界给他的这一荣誉,积极参加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的各种学术活动。但到晚年由于行走困难,不便参加学术活动,他就主动请辞。
可是,他放下的是头衔,坚持的却依旧是他热爱的事业,94岁高龄的钱老仍为中国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殚精竭虑。去年3月,他在病房和工作人员谈到创新人才时说:“回国以后,我觉得国家对我很重视,但是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更多的钱学森,国家才会有大发展。我今年已90多岁了,想到中国长远发展的事情,忧虑的就是这一点。”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