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1期
张洁清:我和彭真的爱情火样红
作者:吴志菲
北京市委斜对面的台基厂头条,有一个普通院落,一幢三层小楼矗立院中,院子里面干净整洁,满院的梧桐,还挺立着两棵苍劲峭拔的枣树,树身微曲,树冠硕大。共和国开国元勋、新中国法制主要奠基人彭真生前曾在这里居住了30多年。如今,彭真的夫人、耄耋之年的张洁清仍然生活在这里。
现在,彭真逝世已数年了,但是在张洁清看来,丈夫仿佛依然在自己身边:家里到处可见张洁清和彭真大大小小的合影,她床头的挂历一直停在彭真去世的那一天,跟随彭真多年的老式双铃马蹄表的指针永远定在了1997年4月26日23时40分那个悲痛的时刻……时光匆匆,如长河流逝,冲刷掉一切浮华,却将一幕幕难以抹却的印象沉淀在老人的心底。
自从彭真逝世后,张洁清每天早晨起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擦拭身边那印有丈夫画像的瓷盘。默默地与丈夫互相凝视,那便是他们穿越时空的相会。
在老人的精心保管下,彭真生前住的卧室依然保持原样,房间里的陈设十分简朴,他生前坐过的轮椅,仍旧摆放在窗前;铺着绿色绒布的方桌上,仍旧堆放着他生前阅读的书籍和批阅的文件……
少女情怀
新中国成立以后,彭真出任北京市市长,张洁清先在北京市委负责机要工作。后来,考虑到北京刚解放,一切秩序还未正常,好多情况还很复杂,张洁清选择做了彭真的专职政治秘书,后任彭真办公室副主任。1964年,张洁清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但只任了一届,她就更进一步退出中国公开的政治生活,默默地生活在彭真身后。为了全力支持自己,妻子只能选择湮没自己的才华,令彭真一直都感到惋惜。逝世前,彭真曾对子女说:“你们的妈妈是个有能力的人,是我耽误了她。”确实如彭真所言,张洁清原本可以在很多地方脱颖而出,她的出色首先要从她的家庭说起。
1912年,张洁清出生在河北霸县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在十个兄弟姐妹里她排行老二。本来,这位祖上曾在中南海居住过的大家闺秀是与革命无缘的。但在“五四”运动风起云涌的时候,张洁清家不仅出了极力反对新思想的二叔张璧,也出了中共早期党员、全身投入革命的姑姑张秀岩。张秀岩是李大钊的学生,在大革命时就参加共产党,投身革命。张洁清兄妹都受姑姑的影响参加革命,在延安“七大”期间,毛主席曾赞扬张秀岩,说她改造了一个家庭。
“五四”运动爆发时,张洁清才七岁。少年时期,张洁清从姑姑那儿得到最初的革命启蒙。作为大户人家的小姐,张洁清却非常喜欢听姑姑讲红军领导百姓打土豪分田地的故事,这些新鲜事让她感到耳目一新。张洁清是家庭中最早随姑姑投入革命洪流的一个,她还在上中学时便在姑姑指导下参加传递情报文件、和地下党员联络等地下工作。18岁那年,张洁清考取了北平女子师范学院英文系。在那里,她参加了受“左联”影响很大的一个剧社——新兴剧社,剧社的导演是当时还在国立剧专上学的学生崔嵬。剧社每次排出新剧目,都要到清华、燕京等学校去演出。另外,他们还在学校成立了青年读书会,把一些进步青年组织起来,阅读和宣传进步书籍和刊物,并进行学习讨论。张洁清就是在这些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并逐步成长起来。投身革命洪流的张洁清满怀对崭新世界的向往,在创造新世界的战斗中,她勇敢而机智,迅速成长为一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彭真是一个农民的儿子,而张洁清则是官宦之家的大家闺秀,两个出身迥然不同的人却相亲相爱走过几十年。当张洁清在回答后辈提出的诸如此类的问题时,她只说了一句话:“是革命把我们连结在一起。”
张洁清与彭真最初相识是在1935年,那时彭真刚刚从国民党的监狱里释放出来,暂住在北平的大义社。由于革命工作的需要,彭真当时化名“魏先生”。当时,与彭真有工作联系的是张秀岩。为了不引起敌人的注意,姑姑让张洁清担任交通员,而刚刚从北平女子师范大学毕业的张洁清,只知道自己要送秘密文件给身为高层领导干部的“魏先生”,她甚至不敢说话,送完信就匆匆离开了。
从那时起,张洁清开始与彭真有了初步的接触。那时的彭真,虽然年仅30多岁,但已经是一个有着丰富对敌斗争经验的职业革命家。每次送信,张洁清与彭真很少说话,但她对这个长得瘦瘦高高,穿着一件大褂的“魏先生”印象很好,觉得他人很智慧,反应灵敏,一张坚毅、朴实的脸不仅透着稳健和成熟,还有一种农民似的淳朴和诚实。在张洁清眼里,“魏先生。”不仅仅是领导,更是一位兄长。此后不久,彭真由于工作需要离开了北平。
革命时期的爱情
1939年,张洁清到晋察冀党校进行学习,没想到从北平出发寻找革命,却在通向革命的路上和爱情不期而遇。也许是天意,张洁清在这里竟遇到了几年未见的“魏先生”。调到边区党校学习后,尽管张洁清尽量做到生活衣着与大家一样,但这个大家闺秀自然流露出与众不同的风度,非常惹人注目。彭真作为领导多次到党校讲课,很快便被张洁清特有的魅力深深吸引,并坦率地向她表露了自己的心思。
彭真的爱情表达,令年轻的张洁清忐忑不安。张洁清去找时任阜平县委书记的弟弟杜文敏,说彭真希望和她结婚,征求他的意见。1936年,杜文敏曾在姑姑张秀岩家里见到过彭真,后来又在彭真领导下工作。杜文敏非常赞成姐姐与彭真结婚,他还在姐姐面前夸赞彭真有威信。可张洁清还是犹豫,觉得自己与彭真年龄相差十岁,另外,她来的时间短,对彭真的为人等方面不了解,说要考虑考虑。杜文敏果断地说:“你们正好差十岁,不算多。这个人很好,你不要再犹豫了!”
最终,还是彭真一句普通却分量极重的“爱情宣言”让张洁清下定了决心。那一年的冬季,天气寒冷。当时,张洁清得了疟疾,打摆子发高烧。彭真到党校去看望张洁清,看到她被疾病折磨,心疼地说:“搬到我这儿来,咱们结婚吧,让我来照顾你。”一句普普通通的话,却充满了深深爱意。正是这句质朴而实在的话,解决了困扰张洁清的疑惑,打动了她的芳心。于是,病中的张洁清做了新娘,躺在担架上被抬进了洞房。此后,张洁清以“担架”当“花轿”的故事片,还成为当时晋察冀根据地人们传颂的一段佳话。1939年11月24日,婚礼上,大家让彭真介绍恋爱经过,他总结了三句话:在地下工作上认识;在战争年代里恋爱;在艰苦环境下结婚。
婚礼是简单的,但他们的婚姻质量却是非常高的,张洁清更是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这简单结合下的婚姻。婚后,组织上安排张洁清到晋察冀中央局机关秘书处工作。每天,张洁清除了完成自己的那份工作,还要照顾丈夫的起居生活,除此之外,她还常常帮助丈夫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