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4期

不养而养

作者:甘 泉




  我的养生之道,得益于对佛法的领悟,也可以算是佛法养生之道的一个应用实例。这里,让我们将佛法养生之道的精髓用一首小诗采概括——
  身病皆因心病起,
  心病还须心药医。
  若问心药何所有?
  但将烦恼化菩提。
  更兼慈悲作春雨,
  满目青翠涌生机。
  
  (三)养心为养身根本要义
  
  佛法所谓“心病”,正是指各种各样、无穷无尽的烦恼。除了伤寒、霍乱之类的严重传染病,人类的所有病因中几乎都能发现潜在的心理因素,只不过是多与少、直接或间接的差异而已。这些导致病变的心理因素,无一不是烦恼,故称”身病皆因心病起”。
  目前世界上悄然兴起的心理治疗,越来越受关注。而所谓”心理治疗”,就是通过适当的心理调节排除各种心理障碍,使患者恢复正常的精神状态,从而使各种疾病“不药而愈”。
  这种心理治疗,其实正是佛教所谓的“心药”。只不过,佛法的“心药”更加优越于当今的心理治疗。因为,心理治疗一般只能转移或缓解人们的烦恼,很难真正彻底地消除烦恼,尤其对于那些由社会的不公正待遇而导致的烦恼更是束手无策;而佛法则是通过揭示人生之真谛,从根本上去化除各种烦恼的。西方著名的心理学家荣格也曾说过:“宗教便是治疗心理疾病的组织,特别是人类两种伟大的宗教——佛教与基督教。”
  事实上,人类的疾病比各种动物的疾病不知要多出多少倍。为什么呢——关键就在于人类有高级的思维,有复杂的社会关系和心理活动,因而也就有更多的烦恼。在整个人类社会中,各种各样的烦恼对健康的损害,几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人不染。
  在损害健康的所有因素之中,没有任何因素比得上烦恼——作用部位之广,涉及病类之多,持续时间之长,以及受影响人数之巨。所以,我认为烦恼是健康的“第一大敌”。
  为何”第一大敌”的烦恼,在医学界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我想,一是因为烦恼几乎人人皆有,故而不被看作专门的病因;二是因为烦恼非药物所治,诊断出来也无法处方;三是因为医学只能治疗人身之病,不能治疗社会之病,要想排除各种各样的世间烦恼也实在无能为力。
  法国人近年来有一种相当普遍的感慨:“真正的幸福不在于钞票、汽车和房子,而在于身体健康I”这种感慨,在当今发达国家颇具代表性。他们的价值观,开始从身外的财物转向自身的健康。尽管这种转变还远远不够,但比起以往一心追逐身外之物,毕竟是个不小的进步。然而,他们是否深究过健康的根本由来呢?尽管他们很清楚营养与锻练对健康的益处,却未必清楚各种烦恼对健康的害处,更不清楚如何才能彻底化除各种烦恼。
  佛法是“治心之法”,因为通过佛法修行能够使人化解各种烦恼,达到一种“自在自得”的境界。试想,当一个人达到“自在自得”的境界,事事坦荡超然,时时愉悦舒展,处处自在安详,整个人体“机器”保持在最佳状态中和谐运转,疾病岂非少之又少?衰老岂非遥之又遥?
  可见,养生之道,惟有养心才能“治本”,其他办法都只能“治标”。所以,我认为“养心为养身根本要义”。
  为了更好地切合实际,我想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心得体会为素材,论述有关养生的问题,以供大家参考。
  为什么要以我自己为素材呢?这是因为,像我这样历经数十载磨难、至今仍然没有得到社会公正待遇的人,按照社会学和心理的逻辑推理,应当是有一大堆深重烦恼、心理极不平衡的,可是我并没有什么烦恼,也没有什么心理不平衡。如此“不合逻辑”的情况,除了佛法还有别的什么能够给出合理的解释吗?既然像我这样经历坎坷者,都能够在佛光的沐浴下化除烦恼,那么千千万万没有我这么曲折坎坷的人,只要领受佛法的甘霖雨露,不是更容易化除各种烦恼吗?反过来说,假如我是一个仕途一帆风顺、财源广进的人,却在这里劝人抛开烦恼,岂不是成了“饱汉不知饿汉饥”、“站着说话不腰疼”吗?正是基于以上这些考虑,所以我想以自己来”现身说法”,也许于大家更有益处。我曾谈到,我的“养生之道”就是“身累心不累”这么五个字。
  所谓“身累”,是指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拿我来说,就是打工谋生、看书学习、思考问题、撰写文章,也是够累的。这种”身累”,不仅是生存之必须,而且也是健康之必须。如果一个人既不活动身体也不活动脑筋,成天饱食终日、慵懒少动又无所用心,不仅无聊,而且会变得四体不勤、筋骨不壮、头脑迟钝,甚至引发痴呆症。
  所谓“心不累”,就是没有心理负担,或者叫做没有心理障碍。“身累”不可怕,只要稍事休息就能恢复过来;“心累”则如影随形,时时刻刻纠缠不休,无以解脱,甚至睡梦之中也不得安宁。所以,”心累”才是折磨精神、损害健康的“恶魔”。至于怎样才能“心不累”,我谈三点:“对过去,无怨无悔;对现实,无贪无求;对未来,无忧无虑。”
  下几期,就按这三句话,分为三个专题逐一展开来谈。我想,当人们对过去、现实和未来都能够坦然处之的时候,养生的根本问题也就得以解决了。(末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