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6期

大脑思维的原动力——卵磷脂

作者:李 彬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学生面临考试、升学、就业,竞争压力增大,不论高层管理者还是普通职员,长期处在优胜劣汰的状态下,大脑超负荷运转,经常出现透支的情况,易出现头昏、头痛、呵欠连天,学习、工作效率下降,有的出现失眠、焦虑、抑郁等病症,思维能力明显下降。《健康报》曾报道,南方某大学年仅51岁的张教授近几年出现了健忘、说话表达意思不完整等症状,已被医院确诊为“老年痴呆症”,不能进行正常的教学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维护大脑的健康、保证其高效率地运转,一直是医药保健专家研究的课题。
  人体大脑由150亿个神经细胞构成,细胞干重的43%是卵磷脂,它构成了大脑神经细胞的细胞膜、轴突髓鞘。大脑神经细胞的形状就像一棵棵大树,有树冠(称为“树突”)、树干(称为“轴突”)、树根(称为“突触”)。临床上所说的神经细胞“脱髓鞘病变”,就是指神经细胞轴突上卵磷脂严重减少,相当于大树的树皮大量脱落了,从而导致神经细胞的功能出现障碍。卵磷脂是大脑细胞重要的基础结构物质,因此卵磷脂产品被称为“大脑的食物”。神经细胞膜上的卵磷脂分子不断被“体内垃圾”——自由基分解破坏,同时体内合成的卵磷脂通过血液运输到大脑中,对破损的神经细胞膜进行修补,达到新陈代谢的动态平衡。但是中年以后,人体合成卵磷脂的数量逐年减少,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不能完全修复缺损的神经细胞膜,导致神经细胞的结构异常,引起神经细胞功能下降。
  我们知道,电灯泡要发光,一定要有电流,电流越大,灯泡越亮。人体思维、记忆的物质基础是神经细胞一端的“突触”释放的特殊物质,称为神经信息传递物质,其中最重要的是“乙酰胆碱”。如果把神经细胞比喻为电灯泡,乙酰胆碱就是生物电流。乙酰胆碱是怎样形成的呢?通过血液进入大脑中的卵磷脂分解出胆碱后,就很容易合成乙酰胆碱。乙酰胆碱作为脑细胞间的信息传递介质,它不断被分解、消耗掉。如果血液中卵磷脂严重缺乏,人体就会出现“拆东墙,补西墙”的情况:大脑细胞轴突上的卵磷脂分子就会从髓鞘上脱落下来,被迫“粉身碎骨”,分解出胆碱分子,再合成乙酰胆碱,供给“电流”,以维持人的正常思维。如果长期这样“剜肉补疮”,就会导致大脑细胞结构严重破坏,甚至导致大量大脑神经细胞永久性死亡。研究证实:大脑黑质神经细胞直到死亡了80%以上时,才出现帕金森氏症的“手撮丸子、慌张步态、面具脸”等症状。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因此病去世,年仅62岁。支配人思维的神经细胞群往往直到死亡了90%以上时,才会出现“上街后走失,找不到家门”等老年痴呆症(阿尔兹海默式症)。人体这种很强的代偿功能,正是许多人缺乏“预防保健”意识的根本原因,总是到了“病来如山倒”时,悔之晚矣,因为老年痴呆症一旦确诊,就不可能恢复正常了。因此专家强调:老年痴呆症是可以预防而不可治愈的慢性病。
  学生、知识分子、企业领导等人群,极易出现用脑过度的情况,大脑中神经递质乙酰胆碱消耗过多,导致思维变慢、记忆力、注意力下降。中老年人由于人体合成卵磷脂数量减少,导致卵磷脂绝对缺乏,引起神经细胞膜上的卵磷脂减少,导致大脑功能障碍,易出现情绪不稳定、焦虑、失眠、记忆力下降等,严重的出现情感障碍、老年痴呆症。因此,遵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及时服用卵磷脂产品,可快速增加大脑内乙酰胆碱含量,增强记忆力、思维能力及注意力,弥补人体合成卵磷脂的不足。医学证实,精神病人大脑内卵磷脂的含量只有正常人的一半。
  科学家遗憾地发现:日常饮食中的卵磷脂摄入量远远不够。在自然状态下,含胆固醇多的动物内脏和蛋黄中含有卵磷脂,在含植物油多的花生、核桃仁、大豆等植物种子中卵磷脂的含量只有0.1%—0.5%。为了完全满足生理需要、保持身体最佳健康状态,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要求:每天应摄入胆碱磷脂4g—7.2g。合理膳食时,只能吃进1.5g胆碱磷脂以下。第八届卵磷脂国际学术会议指出,在日常饮食外,每天应额外补充纯大豆磷脂10g—20g(其中含胆碱磷脂2.5g~5g),这对于保持大脑功能健全很有必要。
  清华大学紫光集团生产的紫薇卵磷脂冲剂上市已九年,具有高纯度、高剂量、高功效、低价格的独特优势。具有维护大脑活力、净化血液、清洗血管、活化细胞,防止心脑血管病的功效,是所有脑力劳动者的最佳“健康卫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