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7期

“特色”老爸

作者:申菊英




  爸爸年纪大了,退休了。在家中和爸爸相处的时间多了,我经常望着爸爸因过去忙碌而变得佝偻的身躯,回想起有关他的大小事情,蓦然间发现爸爸还是很有“特色”的嘛。
  
   “特色”之一:人未老发先白。
  
  小时候过年,我总爱骑在爸爸的脖子上看花灯,那时手里拽着的头发,记忆中仿佛已是灰白色的——爸爸当时只有30来岁呀!几十年来在生活战场上的摸爬滚打,带给爸爸的除了坚韧的性格和硬朗的身子板外,还有岁月无情的印证,最明显不过的是一头花白的头发。记得读小学那会儿,有一回爸爸送我上学,同学们还曾经把他误认为我的爷爷,当时的场面真让人既尴尬又难受。现在我长大了,每逢看到爸爸的白发在阳光底下闪烁着银光,我心头总会漫过一阵感动,同时鼻子也酸溜溜的。
  
  “特色”之二:乐在“股”中。
  
  爸爸入市早,堪称第一批股民。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证券交易所尚处于“门可罗雀”的伊始阶段,爸爸就把目光从银行储蓄转向了证券市场。从此每天中、晚饭前准时收看“股市行情”成了爸爸的“必修课”。为了精确地把握股市的动态,爸爸甚至还亲手制作了一本“股票日历”,让亲友们大开眼界。几年下来,爸爸在证券市场中赚过也赔过,但总的说来尚算“小有斩获”,用他的话讲就是“好歹够给你们交学费”。爸爸近来还成了亲友们的股海向导,俨然一副“股票专家”的样子。爸爸常跟我说,炒股的意义不在于能赚多少,而在于炒股过程中带来的乐趣。
  
  “特色”之三:没大没小。
  
  自我懂事以来,凡是家里有什么事情需要商量的,不管我的年龄有多小,看法是否幼稚、偏激,我都可以在父母面前畅所欲言。爸爸从不用“大人的事小孩子别插嘴”、“你懂什么”之类的话斥责我,并且很平等地拿我当“大人”看待,有商有量的,倘若我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他还认认真真、一五一十地解释给我听。应该说,我的性格的形成与家中的氛围有很大的关系。印象最深的就是在高三填报志愿时,父母完全放手让我自己拿主意,虽然他们开始并不很赞成我报考北师大,但当我如愿接到录取通知书后,他们也深以我为骄傲。我很感激父母对我的信任,让我深信自己能够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很好地把握前进的舵轮。
  “特色”之四:无息贷款。
  我家乡下亲戚较多,时不时有个把亲戚因购房、嫁娶、做生意等周转不过来,借个千儿八百的,爸爸通常是有求必应,尽最大努力去帮助大家,简直比财神爷还要“财神爷”,似乎与他一贯克俭的作风并不相吻合。究其原因,大概是爸爸乐于助人的天性使然吧!有时候明知道借出去的钱可能要不回来,爸爸还是坚持借给别人,解人燃眉之急。现在,恐怕连他自己也搞不清楚到底借出去多少笔钱了。
  有关爸爸的个人“特色”还有很多,在此便不一一赘述了。做女儿的很想让爸爸知道,不管他有多少或褒或贬的“特色”,女儿总会一如既往地理解他,支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