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8期

传统养生学与大学课堂

作者:张永芳




  传统文化中的经学、史学、哲学、诗学等等早已进入大学课堂,作为课程或专业广为传承,但具有悠久传统的养生学尚未成为一门成熟课程,离形成专业学科距离更远。这种反差的形成,大概与长期以来流行的将养生学与长生术混同的世俗见解相关。其实,养生学虽然有延长生命的追求,但并非虚妄的长生术,而是对人的生命现象和生命历程的精心观察与深入探讨,包含着许多科学观念,是多层次、多侧面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是既有古老传承又有新的学术生长点的领域宽广的学科,现应大张旗鼓地进入大学课堂。这不仅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素质,尤其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亟切需要。
  比如就哲学层次说,养生学要求人们明白天人关系,有不少十分精辟的阐释:“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黄帝)”传统养生学早已认识到生命终有限度,人要爱惜生命却不应一味贪生,对生死应持达观的态度:“生者,理之必终者也;终者不得不终,亦如生者之不得不生。而欲恒其生,画其终,惑于数也(黄帝)”;“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荀子)”;“道存,自然之道也。生而必死,亦自然之理也。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不自戕贼夭瘀,而尽其天年,此自古圣者之所同也。(欧阳修)”这些闪光的见解不是很能明人心智吗?
  再如就伦理层面讲,传统养生学十分重视个体生命的成长阶段,既关注肉体的发育,更关注社会化人格的养成。孔子提出著名的人生成长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还有针对性地提出人生各阶段应注意警惕的问题,也很发人深省:“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对于青年人如何自我调整,使自身的生理、心理渐趋成熟,在人生旅程中健康成长,不同样有深刻的启示吗?当代大学校园内许多“青春病”,如不求上进、悲观厌世、骚动躁急、贪图享乐等等,如从丰富其文化生活的内容,提高其情趣品位入手,引入传统养生学对人生历程的描述,肯定会有潜移默化的矫正作用。
  就技术层面、操作层面来讲,众多的养生事例、养生典籍、养生方式、养生处方等等,可以引导各专业的大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加以解释、筛选、提炼、改造,为提高人的寿命和生存质量做出更多的努力。也就是说,中华传统养生学可首先作为公共通识课,面向所有对此有兴趣的大学生开设。如果课程受欢迎,可考虑在相关专业如文化学、旅游学、体育学等专业院系开设,使其从选修课进一步成为必修课。
  健康教育应从年轻人抓起,将传统养生学引入大学课堂,不但有必要、有助益,也有比较充分的条件。随着人权意识的普及,生活水平的提高,整个社会对传统养生学的兴趣越来越浓厚,这自然也会影响到大学生的选课意向。而丰富多彩的传统养生文化积累,为讲课内容提供了几乎取之不竭的资源。可以相信,传统养生学引入大学,必将是极富生命力的课程,甚至有望成长为专业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