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8期

关于痛风与高尿酸血症的健康教育

作者:吴小苏




  痛风是长期嘌呤代谢障碍、血尿酸增高引起组织损伤的一组异质性疾病,特点是高尿酸血症,特征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形成,重者导致关节活动障碍和畸形、肾尿酸结石和痛风性肾实质病变。高尿酸血症是其病变发展中的一个阶段。
  根据发病原因,可分为原发性痛风和继发性痛风两种类型。
  
  血尿酸及正常范围
  
  尿酸为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人体内的尿酸有两个来源,内源性尿酸由细胞代谢的核酸和其他嘌呤类化合物而来,外源性尿酸由食物中的嘌呤经酶分解而生成。肾脏排泄尿酸减少,也可使血尿酸增高。
  一般认为血尿酸超过420mol/L,即达到饱和,但高尿酸血症者只有一部分发展为痛风。
  正常人血尿酸
  男性:149~416mol/L
  女性: 89~357mol/L
  
  原发性高尿酸血症和痛风
  
  原发性高尿酸血症由先天性嘌呤代谢紊乱引起,一部分遗传缺陷较明确,发病因素主要有:
  1.肾尿酸排泄减少:大多数病人高尿酸的产生是由于尿酸排泄不足,可能属多基因遗传缺陷,但确切机制未明。
  2.尿酸生成增多:酶的缺陷为导致尿酸生成增多的原因。
  高嘌呤食物对于具有痛风素质者,可成为促发因素。肥胖、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常与痛风伴发。
  
  继发性高尿酸血症和痛风
  
  常见于糖原累积病;骨髓或淋巴增生性疾病如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慢性溶血性贫血、肿瘤化疗和放疗后;慢性肾病和铅中毒性肾病;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噻嗪类利尿剂、乙胺丁醇、吡嗪酰胺、烟酸、乙醇等。
  
  痛风有那些表现
  
  原发性痛风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任何年龄均可发生。男性占95%,女性多在更年期后,常有家族遗传史。
  1.无症状期:尿酸持续或波动性增高,可长达数年至数十年,有些可终生不出现症状。
  2.急性关节炎期:常与午夜突然发病,最初发作多侵犯单一关节,以拇趾及第一跖趾关节多见,其他关节依次为足弓、踝、跟、膝、腕、指、肘关节等,后期可为多关节炎。关节红、肿、热、痛,活动受限,大关节受累时可有关节腔积液。可有发热。初次发作常呈自限性,一般经1~2天或几周后自然缓解。间歇期则全无症状,可持续数月至数年。受寒、劳累、饮酒、食物过敏、进食富含嘌呤的食物、感染、创伤、手术为常见诱因。
  3.慢性关节炎期:多由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而来,表现为多关节受累,发作较频,间歇期缩短,疼痛渐加剧,甚至发作后疼痛不完全缓解。重者可累及肩、髋、脊柱、骶髂、胸锁、下颌等关节和软肋骨。常有痛风石,以耳轮、跖趾、指间、掌指关节处多见,痛风石经皮肤破溃排出,形成溃疡,不易愈合。关节结构及软组织破坏、纤维组织及骨质增生导致关节畸形和活动受限。有效的治疗可没有本期表现。
  4.肾结石:痛风病人肾尿酸结石的发病率为25%左右,可有肾绞痛、血尿、因尿酸结石可透X线,需肾盂造影证实。尿酸结晶可在肾小管、肾盂、输尿管沉积,引起肾功能衰竭,称为尿酸性肾病。
  5.痛风性肾病:为尿酸盐在肾间质沉积所致,可有间歇性蛋白尿、等张尿、高血压、血尿素氮增高,晚期发展为肾功能不全。
  
  一般治疗与预防
  
  原发性痛风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但控制高尿酸血症可使病情逆转。要点是:迅速终止急性发作,防止复发,纠正高尿酸血症,防止肾功能损害。
  一般治疗:调节饮食,控制体重,蛋白质摄入量限制在每日每公斤体重1g左右,不进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酵母等,严格戒酒;多饮水,使每日尿量在2000ml以上,使尿PH保持在6.0~6.5之间,必要时可服乙酰唑胺250mg每晚一次,以增加尿酸溶解,防止结石形成;避免诱发因素,如受凉、劳累等。
  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经饮食控制,血尿酸仍超出正常,特别是有明显家族史,或每日尿酸排泄超过6.54mmol/L,需用降尿酸药物。
  
  急性期治疗
  
  1.秋水仙碱:能迅速缓解症状,常用每一小时0.5mg或每二小时1mg口服,直至症状缓解或出现腹泻等胃肠道反应,如无以上反应,用至4mg时停用。胃肠反应严重时,可静脉缓慢注射给药,2mg以生理盐水10ml稀释,病情需要可于六小时后再给1mg,总剂量不超过4mg。副作用有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害、秃发、精神抑郁、呼吸抑制等,注意密切观察。
  2.非甾体类抗炎药:吲哚美辛(消炎痛)50mg,三次/日,布洛芬0.2g,三次/日,症状缓解后减量。消化性溃疡者不宜应用。
  3.糖皮质激素:能迅速缓解急性发作,但停药后易复发,故只在上述药物无效或禁忌时采用。常用强的松10mg,3~4次/日。
  
  发作间歇期和慢性期治疗
  
  1.排尿酸药:适用于血尿酸高。肾功能良好,尿酸排出不高者,已有尿酸结石形成者不适用。服药期间注意大量饮水及碱化尿液。常用苯嗅马隆25~100mg/日,注意胃肠道刺激、过敏、骨髓毒性,不宜与水杨酸、噻嗪类利尿剂、呋塞米、利尿酸等同用。
  2.抑制尿酸合成药:适用于尿酸生成过多、对排尿酸药过敏或无效者。主要有别嘌醇,常用剂量100mg,2~4次/日,血尿酸下降后减至维持量。副作用有胃肠道不适、皮疹、发热、肝和骨髓损害等。
  
  合并症的治疗
  
  1.痛风石:痛风石的消除主要取决于已形成的尿酸结石的逐渐消融,要有一个较长时期血尿酸稳定的基础。治疗基于饮食治疗及降尿酸药物的合理应用,可联用促尿酸排出剂和别嘌呤醇,长期坚持,并保持尿量>2升/日,尿PH在6.0左右,防止肾内痛风石的再形成。成功的控制血尿酸水平,可使部分患者痛风石逐渐缩小,甚至完全消失,部分患者病情不再加重。皮下痛风石破溃需注意加用抗菌素,防止继发感染。
  2.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治疗以控制血尿酸浓度,促进体内沉积的尿酸盐排出为原则,在饮食治疗及多饮水、碱化尿液的基础上,根据血、尿尿酸水平选择降尿酸药物。保护受累的关节不受意外损害,适当进行功能锻炼,避免关节变形和强直。
  3.痛风性肾病的治疗:仍以低嘌呤膳食及多饮水、碱化尿液为基础治疗,降低尿酸不宜选用促尿酸从肾脏排出的药物,首选别嘌呤醇。肾结石过大造成尿路梗阻者,宜手术治疗,保持尿道通畅,减少上尿路、肾脏的病变。合并肾盂肾炎和尿道炎者,宜选用适当抗生素及时控制感染。肾脏病变到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者,与一般肾功能衰竭处理相同。
  
  饮食指南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可参考下表提供的食物嘌呤含量调节饮食,选择含嘌呤低的食物,做好自我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