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10期
文怀沙:学富五车 文怀八斗
作者:余 玮 陈 昕
和文怀沙交谈,访者总是处于学生位置,他引经据典,侃侃而谈,从文学谈到人生,谈到社会,谈到美好,谈到丑恶。从他那皱纹、白发、睿智、神采之中,我们解读到“博学多才”的真切内涵与一位国学大师的世纪传奇……
他曾两次饱尝牢狱之苦,肝癌晚期被医生宣判“死刑”;
他银髯飘拂,面色红润,耳聪目明,行动矫健,思维敏捷,神采奕奕,谈笑风声,没有龙钟老态;
他心胸宽广豁达,谈吐幽默诙谐,说话声音洪亮,激动之处还夹杂着丰富的肢体语言,爽朗、谦逊之中又略带狂放不羁;
满腹经纶,学贯中西,精通古今,上晓天文、下知地理,可谓学富五车。
“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修养人生的目的在于培养胸中的“正气”。这种“正气”是为人处世之必需,也是体内“正气”之根本,是健康长寿的重要条件,也是健康长寿的意义所在。
抗日战争期间,文怀沙反对独裁政治,抨击恶浊、腐朽的反动官僚统治,文章触及时忌,在皖南被关进监狱。出狱后思想愈发激进,即使出入酒楼茶馆,亦当众放言无惮。
解放后,毛泽东诗词公开发表,全国一片喝彩声,而文怀沙在欣赏赞叹之余,本能地指出:“金沙水拍云崖暖”与“万水千山只等闲”中“水”字重复;“红军不怕远征难”与“三军过后尽开颜”中“军”字重复……这些在当时“字字句句”是真理的年代,可谓大逆不道了,为此他备受牢狱之苦。这就是文怀沙,从来“不讳人恶”,从不“为尊者讳”。
十年浩劫中,文怀沙因“莫须有”的罪名而被关在山西临汾监狱,过着“三年饮粥忍饥肠”、“窝头再造臭皮囊”的日子,却仍然写下了“有肝有胆公何畏,无诗无酒我亦狂”的诗句,更没有抹掉“荆山怀抱生烟玉,三闾行吟绕泽兰。高翥云霓为我御,手提落日照长安”的豪迈。
在九秩人生中,遇到过多少坎坷、挫折,又有过多少甜酸苦辣?只有那飘在胸前的几绺美髯知晓。谈到这些,文怀沙笑言:“人生不能一帆风顺,好事不能让一个人全占了。痛苦未必不是上天赐予的一种特殊的财富。感受痛苦,面对痛苦并不难,难的是在接受痛苦的同时,学会欣赏痛苦,做到这一点需要大彻大悟。祸福相倚,能够欣赏痛苦,在人生的道路上就可以面对一切,而且是坦然地面对。”
“大肚”撑船,“百毒”不侵
生活中,自己不希望发生的事,会有很多。一旦“莫名其妙”地发生了,会让人不安、愤怒、忧郁,这些不良情绪,会像毒药一样损人健康。因此,要有能撑船的“大肚”,才能收获长寿的“果实”。
文怀沙对恶势力绝不容情,但对于生活本身却有一种豁达和宽容。1986年秋天,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编辑马学鸿找到了文怀沙30年前讲解《诗经》的录音磁带。
马学鸿把这盘珍贵的录音制成盒式带,编成节目后写按语时,在文怀沙名字之前加了“已故”二字。因为他向周围的同仁们探询时,不少人听说文先生在“文革”中身陷囹圄,多年来没有信息,恐怕早已作古了。
电台广播之后,文怀沙的朋友们十分悲痛,纷纷给他家里发唁电、打电话表示哀悼。人们都十分气愤,有人甚至赶到电台去责问,电台的编辑人员和领导更是感到十分内疚,惶惶不安。
文怀沙了解到事情的原因后,专门写了一封长信给电台的领导:“关于我‘已故’的传言,恐怕算不上‘新闻’,盖由来久矣。早在‘文革’初期,就听说国外电台曾相继报道我被‘迫害致死’的消息,打倒‘四人帮’后,也有日本朋友向我家人致唁者。所以报道中以为‘已故’,不是什么创造性的无稽之谈,乃是出于疏忽、不加核对地以讹传讹,毛病出在‘轻信’……你们短短几行报道,使我感到的是来自执笔者‘慎终追远’式的温暖,而本月五日、六日晨昏两度播放鄙人‘生前’录音,则充分表达了‘上海台’对‘已故’之文某的厚爱。对待这种不虞之誉,我在愧领之余,也向你们表示由衷的感谢!……如果贵台领导人愿意尊重鄙人的意见,务请谅解我那位不相识的、或称之为素昧平生的朋友,千祈勿以一眚掩其德……”
这是一种多么善良仁慈的心肠,多么宽广豁达的胸怀!
“轻装”度日,从容“不朽”
对物质的追求,是人生存的需要,但也是勒人颈项的绳索。如果不能正确选择,人就会负重前进。缺少了从容的心态,被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追求”负累,也会让人损失健康的元素。
年逾九旬的文怀沙是一个快乐的租房族,他说,一个人只能活一回,应该尽可能地体验不同生活。在他眼里,如果一有收入积蓄就奋不顾身地投入漫长的买房征途,为还贷奔命,不敢消费、不敢旅游,那么生活的乐趣将大打折扣——一个为钱忙碌的人,一天能呆在自己房子里的时间有多少?房子带给他的是幸福还是折磨?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文怀沙喜欢李白的这段话。“曲折的经历和渊博的学识更使他悟到,生命之光辉要想穿透时空达到不朽,只能以文化的传承为途径。正如一件精美的唐三彩,创造它的人虽然早已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然而他生命的亮色却可依托这无价的艺术品达到永恒。
文怀沙虽已届高龄,却从不言老。因为自觉不老,除了在家里接待朋友、读书外,还一直在空中飞来飞去,一会儿在日本,一会儿在美国……游走于不同国度、不同城市之间,他羞于与同代的老人为伍,案头放着他喜爱读的《中国青年报》。
文怀沙有个理论:人活到70岁就应按公制算。按照这一理论,他得意地宣称,自己目前准确的年龄尚不满50公岁。其实,他的精神和心态或许比50岁上下的人还年轻哩。常人70来岁出现手脸皮肤下的褐色血沉“寿斑”,从他身上完全看不到。他说:“老年人要以平和心境来帮助自己调整血液循环。情感变化会影响心脏搏动,影响血液循环。”“遇到快乐的事,或者意外惊恐,心脏的搏动就变了,整个生理程序都会受影响。所以,懂得养生的人,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
往事如“刀”,笑看“风云”
幸福的事、尴尬的事、伤心的事……很多人往往被这些事拖住了快乐旅程的脚步。有时候,难忘的过去会让人醒着时“心如刀割”,睡觉时辗转反侧,睡不安,饭不香,老人尤其如此。只有不停地设想明天,才会让人快乐。
文怀沙说:“老年人最大的痛苦是老想昨天,总觉得现在不如过去,现在我身体不像从前那么硬朗了,我年轻的时候如何如何,这个没劲。老年人不要把老年这两个字当成自己的包袱,而应该想明天,明天我计划做什么,这个是其味无穷的。”言为心声,文怀沙道出了“年轻”的秘密,那就是不想过去、不想年龄,而是想着有所追求、想着有所作为。
在晚年,文怀沙做了自己最满意的两件事:编了一套最大的书,写了一篇最短的文。“茶文化与酒文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酒令人糊涂,茶令人清醒;只听说酗酒闹事,未闻品茶打架;酒始于奴隶社会,茶先于阶级社会,因此茶是酒的老前辈……”这是文怀沙为一个茶文化国际博览会撰写的短文。而他告诉记者,他最得意的是他写的最短的文章——《文子三十三字箴言》,全文正文仅三个字,就是“正清和”,注解30字:“孔子尚正气,老子尚清气,释迦尚和气。东方大道其在贯通并弘扬斯三气也。”
近20多年来,文怀沙练书法写“正、清、和”三字,每晚念诵着这三个字入眠,晨起第一件事,也必诵“正、清、和”。文怀沙用这三字经,扬清涤浊,修身养性:“人生下来总有一天会死,让生命的过程过得更正一点,更清一点,更和一点,更自在一点,舒展开来。”
性如“顽童”,惟“美”是图
人的筋骨,必须经常进行锻炼,才能更坚更韧;人的心性,只有怀着美意,才能善良。美美地吃,美美地恋爱,美美地欣赏,平淡的生活也会生出许多幸福。
年轻时,文怀沙就酷爱体育锻炼,参加过旧中国的第五届运动会,获得跳高比赛第五名,其成绩是1.74米,按今天的标准,当时的文怀沙可以进国家田径队,起码也算是运动健将了!进监狱接受改造的那些年,文怀沙的身体状况极差,他便找到了特殊的锻炼方法——扫街,拿着笤帚,扫得认真仔细,扫得通身大汗,既活动了身体,还因为表现好受到“表扬”,少受了些皮肉之苦。
年过八旬时,有汽车不坐,专爱骑一辆自行车走街串巷出门访友。“坐车,人是不自由的,骑车,人精神是自由的,只要不闯红灯,可以东西南北中任你行驶,坐在汽车里就没有这份自由了。”
早闻文怀沙有“三美”:美文、美人、美食。其中,美食,也并无特殊,如早餐前多是一杯牛奶、两片烤面包而已。说到自己的夫人,他说:“我的婚姻经历过生离死别,第一位夫人早早去世了,叫‘死别’,第二位夫人和我离婚了,叫‘生离’,今年近70岁的第三位夫人徐迎春是日本华侨。”
曾经有人问他保持心灵年轻的秘方,文怀沙立刻脱口而出:“生平只有双行泪,半为苍生半美人。”文怀沙对“美人”一词,专门做了词解。他说“美人者,既涵盖了人间美女,但比美女含意更为广泛,《诗经》里把‘美女兮’‘芳草兮’,视为人间美丽的象征,因而你们可以把它看成是美到极致的追求和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