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12期

清心之旅

作者:王 磊




  当主题旅游成为时尚的今天,和一个亦师亦友的心理医生一同上路,在淳朴、简单、纯美,甚至原始的大自然当中敞开心扉,诉说自己的心事,在轻松的旅途中接受心理医生的的疏导,排解心中困扰,这种别具特色的清心之旅已悄然兴起,并日渐形成一种新鲜的时尚之风。
  
  在旅游中改变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增多,导致心理问题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虽然没有准确的数字用来表述,专家们评判的标准也各不相同,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各个年龄段的人们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年龄越大,心理问题就越明显。在心理问题由小变大的过程中,有可能转化为心理疾病。组织一批心理上有困扰的人一同出游,主要是让每个人都同时成为他人的一面镜子,让他们在感同身受当中敞开心扉,认识到自己的心理状况并不是独一无二的。同时,让他们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自然景物当中去,沉浸在自然对他们的震撼和陶醉当中,这样,心理压力也就自然减轻了。
  心理旅游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调整参与者心理状态的过程,要通过这个过程来达到逐步调整参与者价值观的目的。要让他们知道,幸福并不是获得的东西有多么多,而是索取的东西有多么少。要让他们在旅游的过程当中,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学会放松,学会欣赏自己和别人可爱的一面。
  
  在旅游中收获
  
  作为心理旅游的最早发起人之一,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杨霞认为,现代人工作压力大,经常感到累,实际上不是体力透支,而是不会休息。比如,国庆长假,有些白领觉得平时工作太累了,选择打牌、听音乐、看电视等看似很放松的休闲方式,还有人干脆睡上好几天的觉,实际上这些并不是科学的休息方式。因为白领的疲劳大多属于脑力疲劳或者心理疲劳,并非体力疲劳,体力上的休息并不能缓解他们的疲劳感。通过心理旅游,目的是让大家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休息。比如参加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进行有益的社交活动,使大脑在运动中得到放松,调整好精神状态,才可以解决脑力疲劳和心理烦躁的问题。
  心理旅游将一些在喧嚣城市中迷失自我的人们组织到一起,让他们在与自己同病相怜的人群交往过程当中重新认识和找寻到自我。在旅游的过程中,心理医生会进行敏感性测试自信心训练,以及让队员在诸如“爬山比赛”等一些小组性质的活动当中去重新接纳身边的人,同时也让身边的人接纳。使队员们真正放飞心理上的包袱,呼吸清新自由的空气。
  
  体味别样的旅游
  
  心理旅游并不是简单的游山玩水,因此,与一般的旅游相比,其独特之处在于,心理旅游的组织者会在旅途中做一些特别的安排:
  精心选择景点 心理旅游在景点选择上要“求精求特色”,大而全的线路使行程显得过于紧张,反而会给游客增添心理压力,带来负面影响。心理专家在一项关于部分景观对游客心电状态的影响及行为表现的报告中指出,不同的旅游景点因其特色不同,对舒缓个人不适心理状态将产生不同的影响。杨霞教授认为,要想得到心理上的真正放松,不要选择一些过于舒适的景点,像海边,人们只是在海滩上躺着,回到工作岗位以后,又会感到枯燥乏味了。因此,心理专家会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既优美又艰苦的地方,这样,旅游的时候也许会很苦很累,回到工作中以后,才会回味无穷。例如,面对巍峨险峻的绵山,可以让人感到自我的渺小,有益于人们体会亲情的重要性,以便更好地处理婚姻、家庭和儿女教育等问题。
  组织集体活动 组织者将旅游团分为几个小组,开展一些比赛性质的集体活动,比如爬山比赛,以各组最后一人到达山顶的时间计为该组成绩。这样,大家会自觉地互帮互助,被关心的人怀有感激心情,给予关心的人体味助人之乐,相互之间就会有良好的交流和沟通;天梯是让人们体会被别人帮助达到成功后的成就感;背摔是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建立彼此之间的相互信任度;绝壁是培养人们对平衡能力的掌握和遇事的平稳心态;过独木桥是训练人们的胆量等等。
  进行心理疏导 旅途中,心理专家会为大家梳理情绪。比如参观草堂时,队员们围坐一起,沏上一杯清茶,以第三人称讲出自己的问题和感受。专家不会做出是非判断,但会帮助他们总结其行程中的表现,进行提示和疏导。在旅游的过程中,培养人际交往的项目也是不可缺少的,旅游过程中会安排形式多样的训练形式,如复述别人的讲话、训练、关注他人、礼貌对待他人、锻炼在众人面前讲话、表演等。此外,旅途中还会穿插一些心理游戏。
  心理旅游,在舒展身心的同时,也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清心享受,体味别具风味的旅游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