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2期

膳食·健康·和谐

作者:赵 霖




  党的十六大描绘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首次将公民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相提并论,并将这三者综合提升表述为“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健康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国民健康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衡量一个国家社会进步的标志,它同样也是反映该国社会经济状况满意度的一面镜子。因为从人民的健康状况可以了解国家社会经济、劳动,人口、国防、文化与精神文明等各个方面潜在的实力。
  2004年12月,《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公布了有关中国人因健康引起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2003年,该项数字达8000多亿人民币,相当于当年GDP的7%,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前,中国要为占全球20%的13亿人提供医疗服务,但我们所掌握的卫生资源却只占世界卫生资源总量的2%。因此,必须坚持“预防为主”,否则完全效仿西方的医疗模式,我们将无法维护民族的生存。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膳食不仅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也是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伴随现代社会的发展,烹调的工业化是导致家庭厨房消失的原因。古代先贤教导我们——“安民之本,必资于食”。中华民族创造了伟大的农业文明,为人类选择和生产了极其丰富的食物原料,充分体现了食物来源生物多样性的原则。正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生态农业的成功实践,为实践“寓医于食”、利用饮食养生保健,奠定了物质基础。中国第一部农耕专著《齐民要术》中,收集谷类、豆类植物十多类,约200余种;蔬菜20多类,100多个品种;鱼、肉、蛋约百余种。形成了以谷物、豆类为主,进食足量蔬菜,以动物性食物作为补充,兼食水果的中华民族传统膳食结构。这种膳食结构内涵丰富,保健养生功效明确。为了避免重蹈西方发达国家的覆辙,根据国情调整、优化食物结构,引导全民族科学、合理地进行食物消费,已是当前刻不容缓的历史任务!
  中国有13亿人口,患病的人不在少数,高昂的医疗费不仅普通家庭难以承受,也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增加公费医疗投入与医疗保险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只有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进一步加强科学普及,让广大群众接受平衡膳食的主张,通过科学饮食养生,提高全民健康素质,才能建设和谐社会,保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