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2期
GDP后职场人物的收获与重负
作者:尤海玮 王天鹏
有劳作就有休息,顺应天时循序发展,这是人适应万物并与之和谐相处的规律,然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GDP的不断增长,带给人们的是极大的物质享受,带给人们的是西方社会高速发展时期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不断刺激着人们的神经,改变了人们对生活习惯的认识。
尤其是身在职场的年轻人、中年人,更是如此。他们热衷于超强度的工作或无节制的玩乐,或者他们可以把这种方式叫做享受生活,然而,牺牲的却是身心的休养。财富的渐多,与健康的渐失,正像一种无法预估的风险,正悄悄侵袭着这些能为社会创造财富的“精英”一代。
这种混乱而又缺乏睡眠的作息、生活状态,近年来已延至身在职场的每个人,并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逐步加大在渐驱强化,几乎融入每个人的每条神经的末梢。有的人在过着西半球式的生活,在中国早晨的阳光下累得呼呼入睡;更多的城市人,包括公务员、工人和商人等等,则在公共汽车上、地铁里挤着,在繁忙的进城马路上焦急地堵着;有的则正下着“三班倒”的晚班。
人们的生活观,伴随着工作生活的需要,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变化,甚至把自然健康的作息观看成没本事之人的专利,为能有无尽的忙碌而“自豪”。通宵达旦工作已成家常便饭,一直工作到凌晨,出门第一件事,可能是想到奔向一家“星巴克”,喝上一杯热腾腾的咖啡。之后,整个人像是清醒了的样子,不久,就开始了新一轮的忙碌。这些工作狂人和以玩乐方式解压除疲的人,似乎对休息和睡眠“厌恶”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甚至以为,“睡眠才是在浪费时间”。
调查者把GDP曲线和人们睡眠时间、质量的曲线放在一个二维坐标中进行比较,使我们清晰地看到,GDP走高,睡眠值就会走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而人们的休息和睡眠相应减少,这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这种严重违反人类生存自然规律的行为,必将给社会和人类带来意想不到的恶果。
科学研究证实,缺乏睡眠会导致精神和神经系统的迟钝。并且,长时期违背天时、混乱的作息造成的严重睡眠缺乏,已经开始威胁每个人的生命质量,由此引发的疾病和猝死现象近年来多有发生。“视觉艺术超人”陈逸飞每天仅睡眠四个小时,由于长期如此,导致劳累过度,英年早逝,就是典型的例子。此外还有很多被称作“业界精英”的风潮人物,四、五十岁,甚至三十几岁就猝然离世。
这些例子告诉我们,必须认真地“自我检讨”,呼唤人们回归自然,养成顺应天时、身心和谐的工作生活习惯。
当然,倡导顺应天时、作息和谐,并不是反对人们高效率地工作,事实上,高质量的睡眠才真正是高效率工作的前提和保证。而把国人曾经有的睡眠习惯当作榜样,也不是要人们回到过去那种生活状态里去,而是要建议人们从过去的习惯里汲取有利于改造我们生活质量的营养,从而提高生命质量。这样,才不会在GDP快速增长的背影下,看到职场人物疲乏的面孔和萎蘼的身躯。
国学大师林语堂曾说,中国人对于快乐和幸福的概念是“温暖、饱满、甜蜜”。显然,劳作获得温饱保证的饭食,进入睡眠为劳作准备充足的精力,这是自然状态下的所谓“幸福”。
在创造成就的同时,健康而和谐地生活,GDP增长、人们幸福而安乐,这才是和谐社会所要真正达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