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2期

婚姻没有公式

作者:马晓年




  人们对婚姻有种种比喻:围城、长期饭票、一项投资、政治或经济上的一场交易、一本生活驾照、常绿的爱情之树、爱情的坟墓、爱情的坟墓加性欲杀手,西方还有人形容婚姻是恐龙……可是婚姻到底是什么?应如何理性地对待它呢?
  
  有人说,婚姻是一种过时的、正在走向灭绝的人类生活方式而反对者说,人类正面临着婚姻的复兴时期。面对这样的争论,我们是否拥有足够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论点呢?国外有些研究人员认为已经能够对订婚者将来婚姻的成功与否具有90%以上的正确预测率。我感觉这种说法太乐观了,即使当时双方看上去的确不错,门当户对,青梅竹马,郎才女貌,还有共同的事业和理想,但创业难,守业更难。何况人都是会变的,就像办公司,大家一起拼搏奋斗愣是打下一片天地,但是一旦成功,各自的心理难免发生变化,于是心存芥蒂甚至分崩离析。
  一般而言,幸福婚姻之中最最重要的莫过是相互的爱与尊重,爱是虚的,而相互尊重是实打实的,比如若是其中的一方专制地一切自以为是,根本容不得对方的任何不同意见,这样的婚姻怎么能够幸福地长期存在下去呢?就像美国电视剧《绝望主妇》中那位处处都要强、事事都要追求完美的妇女,最后不仅失去丈夫,再嫁还找了个杀人犯。只有相互尊重才能充分体现出男女平等。
  其次就是在重大问题上的一致性,但是有人认为决定婚姻成功与否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双方在重大问题上的一致程度:如性爱的匹配与协调程度、宗教信仰、子女教育、与双方老人的相处、钱财管理、家务劳动的分担、闲暇时间支配和休闲方式的相似、行为的可接受性等。不论是生活在幸福婚姻中或就要离异的所有夫妻,他们在这些基本问题上持有的不同意见是一样多的。当双方意见不同时的处理能力才是最重要的。把这些成功或失败的夫妻区分开的原因是他们如何对待和处理这些矛盾,而不在于他们所面对的不同意见的多寡和程度。有问题者的爱情和承诺的水平往往开始发生变化了,他们也不认为门当户对对于婚姻成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如果遇到什么矛盾能够通过交流来达成一致或相互理解是很重要的。做好以下努力对于降低离婚率是很重要的:(1)认识到不可调和的差异不是离婚的原因;(2)成功的婚姻是以人人都能学会的防范离婚行为做基础的;(3)结婚不需要“驾照”,但可以参加有资格的心理卫生专业人员主持的婚姻技巧课程。研究发现,所有成功的夫妻都可能有差不多八九种不可调和的差别,但是这些并不一定影响他们甜蜜的生活和事业上的比翼齐飞。研究发现,不论人们是哪个民族、阶层和性别,他们都能够学会和掌握最基本的婚姻技巧,即使是那些在离异家庭中成长的子女也不例外。如果人们不是那么幸运,没有能够从父母身上学会和掌握这些技巧,他们仍然可以在社会实践中学习。
  婚姻不是疾病,它不需要诊断和治疗。它需要的是和领取驾驶员执照一样的课堂教育,它有很高的成本一一效益关系和非常广泛的接受性。这些并非小组治疗或会计培训。我感觉他们说得不错,技巧确实重要,但是我觉得这里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双方的心理和人格都是相对健康的,如果其中一方具有这些方面的严重问题,另一方如何努力也是白搭。曾经参加过一次成本高昂的成功人士培训,口若悬河的主讲人说得头头是道,可是你具体往实际生活中套一套,满拧,因为你轻易碰不上那么通情达理的领导,你懂道理或你按规矩办,但他根本不懂道理甚至胡搅蛮缠,酷爱打击报复,你则一点儿脾气没有。
  国外有人认为对于男人而言,最好是结婚;对于女人而言,最好是独身。这种错误说法来源于19世纪70年代国外一项具有明显设计缺陷的调查研究。实际上已婚男女无论在健康、寿命、幸福、性满意还是财富方面的测定得分,都比他们的单身对照者强很多。对于儿童也是如此,生活在完整家庭的儿童们在幸福、健康、学业成绩、少年犯罪、青少年妊娠、吸毒以及他们将来的婚姻等方面的测定得分,都比来自未婚生育、离异、有继父或继母的那些孩子要好。即使生活在完整而冲突明显的家庭里的孩子,也比问题家庭的孩子要好一些。
  总之,婚姻可不是数学物理之类的自然科学那么简单明了的事,找出个公式或定理就好办多了,当然也不像医学那样可以做各种检查和化验。
  专家简介:马晓年,现任清华大学玉泉医院性医学科主任医师、中国性学会性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男科学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理事、北京性健康教育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