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3期

人生需要“弹性”等

作者:刘珍莲等




  人生需要“弹性”
  刘珍莲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具弹性的,一旦生命结束之后,躯体就变得僵硬冰冷了。由这个自然现象当中,老子领悟出“柔弱”为生存的必要条件;相反,凡是“坚强”的,则多属于死亡的一类,人如此,动物,植物也一样。也就是说,生命最大的特质便是柔软,而柔软的另一种解释,则应该是弹性;愈富于弹性的生命,张力愈大,愈富于弹性的人,当然成就也愈高。
  弹性本身,便是一种“无限”,顺着外力的扭转而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态势,但是,只要当外力消失时,它立即恢复原状,依旧保有属于它自己的原来形貌。因此,弹性愈大的人,愈不易受外力的影响,愈能保有自我。
  一个人的弹性,常常与年龄、修养、悟性有密切的关系。年轻气盛,血气方刚,看似坚硬、锐气,实际上却最脆弱,一折便断,一断便不可收拾。而且年轻时,总以为强者才是值得骄傲的,因此总爱在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上争强好胜,后由于缺乏弹性,便经不起输,又容不下相反的声音,想不到“和平”解决的办法,变得僵硬而死板,失了柔软,也就失去了很多生命的乐趣。
  真正的强者,绝非追求外在的过人,而是修炼自己内在的定力,增加自己的包容力,以及调整自己的忍耐力,然后形成一种极富弹性的修养及人生态度。
  弹性的另一种解释,可以是承受压力的承受力。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尤其生在现代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从小便被各种压力推挤着,辗压着;因此,如何化压力为动力,如何使压力不伤及自己正常的运作,如何保持明朗健康的心,就更需要弹性来化解了。
  弹性是一种“无限”,也是一种承受力,转一个弯,退一步,忍一时,少说一句,多为别人想一想,都是开发弹性的捷径,而当一个人试过一次之后,便会发现,人生在世,弹性确实是一贴妙方,可以用来面对所有问题。
  
  生存的成本
  查一路
  
  住在瓦尔登湖边的美国作家梭罗,曾用斧头砍削木料,自己动手建造房屋,他觉得这跟飞鸟造巢一样合理。对他来说这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而对都市生活的人们来说却是苦差。由此他觉得现代人愚蠢之处正在于,把建造的乐趣统统给了木匠师傅,而自己放弃了其中的体验。
  自己建造的房屋,当然成本很低,梭罗总共只化了28美元就建好了自己的房子。同时,他发现,其实一切都可以身体力行。于是,他自己用黑麦、玉米粉和盐烤制面包,将从玉米地里采集的、加盐煮熟的马齿苋作为菜肴。由此,他得出一个结论,一年之内只要工作六个星期,足够支付一个人一切生活开销,剩下的时间就可以干些自己偏爱的事了。
  维持生存的成本,可能正如梭罗所言,不会太高。这就意味着,人在尘世间奔忙,支付生存成本的劳动价值只是很微小的一部分。剩下的那更大的一部分,到底支付给了什么呢?
  一位经商的朋友,没日没夜地赚钱,为过度劳累付出的代价是牺牲了健康。就在两年前,他患上了绝症,不得不放下生意。医生建议他去游泳。不分春夏秋冬,他坚持了下来,现在各项健康指标正不断恢复。而且通过体能训练,他发现以前看似为生存成本付出的努力其实绝大部分付给了虚荣心的满足。比如现在维持生存的成本就是游泳,而每个月游泳馆固定门票只有30元。以前一个月上万元的花销现在降到了几百元。他已经卖掉了豪车,因为步行现在对他来说,也是一种健身。更重要的是,他从游泳中感受到了单纯的乐趣,心情不复以往的烦躁和焦虑。
  “梭罗的生活确实简明而快乐,可那毕竟是瓦尔登湖边的生活。”这是都市人的借口。都市中生活的人们,一天比一天感觉到,生存的成本越来越高,人们只是看到了表象而不知其所以然。如果有一天,栖身之地被逼至瓦尔登湖边,生活只剩下单纯的生存本身,也许才会意识到:更多的,当代人是在为奢华、为虚荣、为与他人的攀比付出成本,而这种人为的“浮肿”和“虚高”,又被误以为是生存本身需要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