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6期
银发伴随夕阳红
作者:张金凤
健康长寿的四个机理
修复“DNA”
衰老的根源在于人体免疫系统发生紊乱,因此,要想延缓衰老进程,就必须控制人体免疫系统。DNA(脱氧核糖核酸)是构成人类染色体的基本物质,含有遗传密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人体的健康长寿。实验证明,DNA这种物质并不稳定,很容易在外界的各种作用下遭到损坏。虽然人体本身具有修复DNA的功能,但这种天然的修复功能同样容易衰退或者丧失。当人体衰老加剧时,DNA的修复速度明显慢于损坏速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体寿命与DNA的修复效率密切相关,而养生或者科技的主要价值,正是最大限度地激发、维持、增强人体的这种修复功能。
修复“端粒酶”
人体生命过程,实质上就是人体生物钟对生命密码进行阅读的过程。人体细胞的生理特点是,能够进行自我分裂、自我复制。由于受到人体生物钟的制约,细胞的这种分裂、复制活动并不是永无止境的。因此,人体的寿命往往决定于细胞的分裂次数与分裂周期。在一般情况下,细胞的分裂次数为50次,分裂周期则为2.4年。由此可以推算出,120岁将是人体的寿命上限,这与中国“下寿60岁、中寿80岁、上寿120岁”的传统观点十分吻合。
根据生命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要想促使细胞无限期地分裂、复制下去,关键在于修复“端粒酶”。在染色体的顶端,科学家发现了“端粒”这种特殊物质。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缩短一次。当端粒不能缩短时,细胞就不再分裂了,生命也就随之结束。而人体“端粒酶”的客观存在,却使“通过维持端粒长度,促使细胞长久分裂与复制”这一幻想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接下来的科研难题就是,调控直接影响“端粒酶”的基因物质,以便最终生产出延缓、甚至抑制衰老的药物。
因此,单纯就理论意义而言,人类只要真正掌握修复“端粒酶”的技术,就能促使人体细胞的自我分裂、自我复制永远持续下去,就能彻底实现人类健康长寿的千年美梦。
清除“无序氧”
和铁器生锈一样,人体的新陈代谢也是一种氧化作用。人体的老化现象就是人体的氧化现象,只不过这种氧化速度十分缓慢而已。一般说来,提供人体生理基本需要的“有序氧”往往带有成双成对的电子,结构相对稳定。但是,随着科技工业的迅猛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巨大变迁,环境污染、药物中毒、运动过度、情绪失控、肢体损伤、饮食不良等等,却使自然界及人体内产生了大量的“无序氧”。“无序氧”带有一个或多个不成对的电子,容易同化“有序氧”,从而导致一系列混乱的连锁反应。在这个过程中,调控人体生长发育的基因便遭受到严重的破坏,人体的氧化速度也大大加快,促使人体未老先衰。毫无疑问,采取各种手段清除人体“无序氧”,将是人类永葆青春的基本前提。而众多百岁老人的养生实践,也反复证明了一个浅显而关键的道理:思维方式的有序化,与行为方式的有序化,确实有助于人体的健康长寿。
清除“死亡素”
一些科学家坚持认为,人体衰老与脑垂体分泌的一种“死亡素”不无关系。这种“死亡素”不仅扰乱了甲状腺的正常代谢,而且加速了人体的衰老进程。为探究其中的奥秘,这些科学家将成年大鼠含有“死亡素”的脑垂体完全切除,结果发现其寿命竟然增长了一倍。但问题在于,人类的脑垂体不可能一切了之,只能选择更加保险、更加巧妙的方式。
目前,科学家还不太清楚“死亡素”究竟产生于人类脑垂体的什么细胞,通过何种渠道发挥作用,有何因素可以促使其减少或停止分泌。一旦彻底解决了这些问题,人类对生命,尤其是健康长寿的认识,又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健康长寿的四个话题
心理上的调整
“老年”不是“衰老”的同义词,就心理而言,是“人老心先老”。有些老年人坐待人生结束,这种悲观心态会对身体产生消极影响。应当反其道而行之,从心理上忘却岁月。正如已逾90高龄的中国老年体协主席刘建章经常说的:“人生七十不稀奇,八十堪称小弟弟,九十依然身心健,一百开外才是好样的。”
老年人不要在乎社会地位、家庭地位的“变”,也不要在乎形式上的“退”。关键还是要在心理上退而不休,在“五有”(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医、老有所教)中继续发挥余热。老年人历尽沧桑,看遍了人情冷暖,饱尝了世态炎凉,人生阅历丰富,人生体验深刻。因此,如果掌握一点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就能有效地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又能适时地帮助别人解决成长中的人生困惑。应当说,这是老年人对社会的无可替代的特殊贡献。
对于老年人来说,“难得清醒”与“难得糊涂”各有其价值:大事情需要清醒,而小事情则需要糊涂。要有一种超脱精神,不能拘泥过甚。常常处于“有书有富贵,无事小神仙”的境界,就是最好的心理保健。人生在世无坦途,任何时候都要有一颗平常心:面临深渊而不乱,身处逆境而不馁。人既是感性的动物,也是理智的动物,痛苦悲伤无补于事,只会损耗身心,惟有酸、甜、苦、辣、麻五味俱全,才是完整的七彩人生。
身体上的保健
身体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晚年的生活质量。现代医学认为,健康长寿离不开科学的生活方式,保持正确的生活习惯是真正的健康之道、长寿之路。
人在年轻时就应当增强健康意识,及早采取措施,延缓衰老过程,这往往比年老时再追求一夕回春更为实际。要实现健康老龄化,必须选择合理的生活方式,掌握科学的养生之道,坚持必要的身体锻炼。众多健康老人、长寿老人的实践证明,健康长寿来自平时的积累。饮食、睡眠、学习、锻炼、休息、娱乐都应当有规律,这一点十分关键。老年人应当经常参加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练练书法,看看小品,听听相声,唱唱京戏,下棋,垂钓,养花,喂鱼,逗鸟,散步,游山玩水,嬉笑闲聊。这样做,既能保持生命活力,又能丰富闲暇生活。
我国科学家曾做过统计:秦汉以来至解放以前的3088位科学家、文学家、思想家的平均寿命是65.18岁,高于解放前我国人口平均寿命(35岁)30岁,接近于1982年人口普查时的男性平均寿命。前苏联曾对28655名不同国籍的科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事创造性劳动的人的寿命,远远超过同龄人的平均寿命。显而易见,老年人坚持学习与思索,对于延缓大脑衰老、保持身心活力是极有价值的。
亲情上的维护
小家庭和代际分离的发展趋势,迫使今后的老年人必须考虑两个现实问题:一是住在哪里;二是靠谁照料。从总体发展规律来看,养老的责任将逐渐从家庭转向社会,出现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并存的特殊局面。而从精神慰藉方面来看,亲情仍然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精神寄托之一。与老伴和子女间的亲密感,始终是老年人慰藉心灵失落、孤寂的良方。这就需要处理好家庭关系,包括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
事实上,许多老年人迫切需要得到帮助,而许多老年人又有能力帮助别人。因此,国际社会特别提倡老年人之间的互助活动,认为这是解决老年人问题的现实而有效的途径之一。有的国家规定:身强力壮时护理老弱病残,定量地存在“社会银行”里,等你需要别人帮助时,社会再组织年轻人回报你。这种做法很有新意,极具推广价值。
经济上的积累
西方学者将老年人的需要概括为三个M:MONEY(“钱”);MEDICAL(“医疗”):MENTAL(“心理卫生”)。其中,经济上的积累是晚年生活保障的一大关键。养老是一个系统工程,离不开国家、社会、家庭、个人的共同努力。从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将逐步采取国家、企业、个人共同分担的方式。老年人要趁自己年富力强时,尽早为后半生做好经济安排。除自觉参加养老、医疗等强制性保险之外,还应从现在起注意节省开支,进行必要的储蓄。国家有长远规划,老年人同样需要晚景规划。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过上一个建立在自给自足基础上的幸福、安乐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