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7期
“扶贫救心”随想
作者:梁立武
这是一件从“心”开始的救助工作。当“贫困”、“偏僻”、“心脏病”、“儿童”,这几个字眼叠加在一起的时候,让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不能安坐。古人尚有“三日不思民疾苦,怎不辜负苍生多”的悲悯情怀。患儿青紫的口唇,杵状的手指,稍稍奔跑、嬉闹就颜面发紫、喘不上气来,与年龄极不相称的发育迟缓,渴求帮助的眼神,让你心酸;孩子身后的破旧农舍,简陋的生活用品,双亲布满愁容的脸上,流着止不住的泪水,这一切让你觉得应该为他们做点什么。“扶贫救心”就是这样一把火炬,这缕暖暖的光,从遥远的北京照到了偏远的村庄,照到了生活状况窘迫的贫困心脏病患儿身上,让他(她)从此有了一颗健康的心,有了一个健康的体魄,一家人的脸上露出了多年不见的舒心欢笑。治愈的是一个病人,挽救的是一个家庭,牵动的是整个社会。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每一例贫困的心脏病患者都有着令人同情的故事。专家和医务人员常常连续几天不回家,吃住在科室,观察守护在重症患儿的身边,他们还为患者捐钱捐物,送生日蛋糕,买玩具和学习用品,让患儿及家属备觉温暖。
在政府需要迫切解决百姓看病难问题的艰难时期,“扶贫救心”已成为关注农村卫生和农民健康的一种成功的社会救助实践活动。这是对生命的同情,是对优良传统的弘扬,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具体行动。这件事得到了军委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它引领着一种境界和理念,唤起了人们内心里向善的情感和帮助弱者的责任。这把燃烧着爱心和责任的火炬,借助社会的力量,将更广地传递到需要帮助的人身边。
“扶贫救心”是一件造福弱势群体的善事,是和谐社会里一个动人心弦的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