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8期
伞联趣谈
作者:张 磊
伞是人们必备的日用品之一,不管是细雨纷纷还是赤日炎炎,人们都离不开它。文人墨客在与伞相处的几千年中,不仅创作了不计其数的“伞诗”、“伞画”,还撰写了不少“伞联”。
清代钱德苍在《解人颐》上说,明代洪武进士解缙七岁时,随父出游,见一女子吹萧,父出句命对,曰:“仙子吹萧,枯竹节边生玉笋。”解缙应声对道:“佳人撑伞,新荷叶底露金莲。”枯竹,指萧:玉笋,指女子之手;金莲,指女子之脚。清代长洲人褚人获所撰《坚瓠补集》载,清代吴文之,九岁即善应对。某日,一客指画为题出上联云:“画上行人,无雨无风常打伞。”文之对道:“屏间飞鸟,有朝有暮不归巢。”
清代汪升撰写的《评释古今巧对》载,明代文学家祝枝山在画家沈周的院内与沈观赏荷花,祝出上联云:“池中荷叶鱼儿伞,”沈即对道:“梁上蛛丝燕子帘。”此联之上联又相传出自明代文学家唐寅,一日,唐寅见池中鱼儿在荷叶下游动,遂得—上联“池中荷叶鱼儿伞”。他正在为下联犯难时,一过路乞丐对曰:“被里棉花虱子巢。”乞丐的对句虽不够文雅,但系切身体会。“巢”与“窠”同义,且俱为平声,故有的资料作“窠”。
“伞”字的繁体由五个“人”和一个“十”组成。古代文人用这个繁体字的结构特点,编造了许多拆字“伞”联。《评释古今巧对》云:明代吴江知县,一次见吴县、长洲二县知县携两把官伞同轿出行,遂得—上联“二公并轿撑双伞,大小十人”,但久未得下联。后来,长沙府尹闻知,便对以“一家造册分两图,内外八口”。“图”字的繁体由四个“口”和一个“十”组成。
明代无名氏所撰的《对类》载有一联:“四口同图,大口包藏小口;五人共伞,上人遮盖下人。”《解人颐》载有一联与此大同小异,谓明代杨溥小时候,地方官令其父服役,杨溥求免,官出—上联云:“四口同图,内口皆从外口管。”杨溥立即对道:“五人共伞,小人全仗大人遮。”言下之意,要求上官法外施恩。据说此官见杨溥有才学,便免了其父差役。
伞店的对联,不仅是一种装饰,也是一个文化“景点”,常令顾客驻足欣赏。如福州“闽都古街”某伞店有副门联:“霖雨春寒,哪怕乌云盖顶;长途夏热,何愁白日当头。”又如某伞店联云:“看我当头掌掩盖,赖君妙手护跳珠。”“掩盖”,一语双关,既是动词,也是名词(伞);“跳珠”,雨的代称。联意是说,我为你遮风避雨,不全是我的功劳,还赖你的“妙手”之功。有些伞店的对联,将伞的功能写得恰到好处。如“任是滂沱至大道,偏能坦荡到光天。”“不怨弃捐,投闲在光天化日;能禁漂泊,与人共苦雨凄风。”还有的伞店联,以拟人手法,描写了伞不畏风雨、为人们任劳任怨的高尚风格。如“志在济人,饼檬广被:功推防暴,风雨难浸。”“竹为骨,纸为皮,替赤县生灵,遮多少风风雨雨:晴则藏,阴则出,到黄梅时节,望扶持去去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