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9期

脑要常用 身要常动

作者:素 英 炎 夏




  宋双来,1926年4月生于河北武强县,14岁参加革命,15岁入党,是著名的全国战斗英雄,参加过大同、正太、青沧、清风店、石家庄、平津等战役。立特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获独立自由奖章、三级解放勋章。1950年9月,光荣出席全国第一届英雄模范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今年“八一”,参加了全军英模代表大会,并作了典型发言。
  
  英雄事迹育后人
  
  “八一”前的一天,在北京某部队的大礼堂里,不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台上,老英雄宋双来正有声有色地讲述着解放战争时期的保北战役。那时候,他是某部七连指导员,带领全连打阻击战,血战十五汲村,打退了敌人无数次进攻,为大部队赢得了时间,取得了胜利。保北战役打响前,七连有114人,战役结束时,只剩下14人。在战后总结中,七连荣立大动,获“攻守的钢铁英雄”锦旗,他荣立特等功。
  讲我军革命光荣传统,说战斗英雄故事,培养教育下一代,是老将军离休后一大乐事。学校里、军营中,经常活跃着老将军的身影。
  英雄的事迹感动千千万万青少年,有位小战士,在家父母娇生惯养,吃饭挑食,爱睡懒觉,还跟一些不三不四的人一起闹事,父母怕孩子学坏,坚决让其当兵。这孩子来到部队,适应不了部队的紧张生活,表现比较懒散。听完报告后,他跟宋爷爷说:“我现在的表现,真对不起死难的烈士们。部队的紧张生活,正是锻炼我的好机会,我一定好好向先烈们学习,做个新时代的好战士。”
  宋将军作为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老兵,离休身不休。他说:“只要我还走得动,人民军队80年的光荣传统,我就要一直讲下去。”
  
  动脑动笔闲不住
  
  宋将军14岁当兵,从小家里穷,上不起学,在部队,他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从高级步校到军事学院,他门门课都得满分,一直拿到了大学本科的文凭。
  离休后,学习时间充足了,他订了许多报纸、杂志,还经常买书。他有个好习惯,只要读书看报,身边必备字典、笔记本,遇到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他就去查字典、词典,一定要弄个明白。遇到好言好语好文章,都要记下来或剪下来,作为学习资料。有什么疑惑,也要记下来,慢慢释疑。我们读过他写的一篇短文《一杖在手得益多》。他说,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适时用杖,对保健有益。别看一根小小的拐杖,作用之大、用处之广、好处之多,难以尽言。有的老人认为,一拿起拐杖,就显得老了,“家有三尺杖,该用不愿拿”,这种心理状态,这样对待拐杖,是没有深刻理解长寿之意。他的实际感受是:“手持拐杖多助腿,步履潇洒自觉美,古今中外人中宝,长征途中显神威。”一杖在手,站可依身,行则助足,登高下坡省力气,三角支撑,保持身态平衡,防滑防跌防疲劳。难怪人们把手杖誉为老年人的“忠诚卫士”和得力助手。他的这些实际体验,有深刻的道理。
  平时,老将军经常告诉身边工作人员:“要趁着年轻,多看书学习,不要把时间都浪费掉了。”凡是按他教导去做的,有的考上了军校,有的学会了专业技能,个个都有出息。有一位警卫员,考上了空军飞行员,后来,当上了空军团参谋长;还有一位曾跟随他的战士,一步一步靠自己的努力提到了少将。
  
  散步、钓鱼不消停
  
  宋将军离休后,有两大爱好,一是钓鱼,二是散步。
  离休前工作忙,未曾光顾过鱼塘。离休后无事,战友相约到郊外钓鱼,他便动心了。南方农村,青山绿水,坐在塘边,嗅着清香的绿草味,沐浴在阳光下,真是心旷神怡。就这样,一来二去,慢慢对钓鱼来了兴趣。他置起了钓鱼工具,订了《钓鱼》杂志,成了钓鱼爱好者。
  回到北京后,干休所经常组织去郊外钓鱼,他从不落下,场场必到。到了鱼塘,鱼竿一支,草帽一戴,眼盯鱼漂,目不转睛,全神贯注。只要鱼漂向下一沉,马上提竿,一条鱼上得钩来,无论大小,都有说不出的兴奋。渔人之乐,是非钓鱼人体会不到的。收竿回家,晚上准能睡个好觉。
  钓鱼让他锻炼了身体,还获得了不少奖牌。十几年来,他分别获得河北钓鱼邀请赛第三名;北京上州屋邀请赛第三、六名;八一俱乐部钓鱼比赛第三、六名。
  宋将军常说:“最好的运动就是走路。”每日饭后半小时,他便出去散步,一次30~60分钟,约走五六里路。每次出行,他都要拄拐杖,还打趣地说:“人家两条腿走路,我是三条腿走路。我的腿关节磨损80多年了,为省着点用,我要给自己增加一条腿,用三条腿来分担全身的重量。”他锻炼的原则是:根据季节、天气、身体状况,适度锻炼,以不累为标准。散步中,他结识了不少普通市民,不管是修自行车的、摆小摊的,还是街道的老大妈,都跟他们聊,而且非常聊得来。他觉得,广泛接触普通群众,一可以了解民情,二可学到不少知识。附近的居民知道他是老英雄、老将军时,更添了几分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