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10期
谢芳:对疾病,我是常胜将军
作者:常 宾
—谢芳
谢芳,新中国第一代表演艺术家,国家有突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1935年11月1日生于湖北省黄陂县滠口乡,15岁工作后曾任中南文工团歌剧演员,1963年调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一生出演过许多家喻户晓的歌剧和电影角色,其中《青春之歌》中性格鲜明的林道静、《早春二月》中热情奔放的陶岚,以及《舞台姐妹》中善良、正直的竺春花等人物形象,都给当时乃至现在的观众以深刻的艺术感染。半个世纪过后,当年的青春代言人依然保持着柔弱但不脆弱的本性,年过七旬的谢芳仍旧拥有一颗不卑不亢、乐观而平静的心。
在北三环中路,北影的一套极其普通的职工宿舍楼里,坐在一张简朴的木制方桌前,很难相信,我正对面坐的,就是当年《青春之歌》中的那位“林道静”,她那青春的气质和积极向上的追求,曾令学生时代的我迷恋不已,更是我暗中学习和模仿的偶像。半个世纪过去了,眼前的谢芳老师依然平静、典雅,穿着家居毛衣的她,更像是自己家中的一位慈祥、和蔼的长者,耐心的话语间透露的是她积极而淡定的健康观。
跟着工作和老伴作息
“我没有绝对、固定的作息,我的工作安排着我一天的时间。”作为一名演艺工作者,谢老师可以说在不断为艺术调整着生活。“我没有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今天九点有节目要录,那我七点肯定要爬起来,比如电视台十点要录《艺术人生》,我七八点就要起来,好歹整理一下自己,让自己的样子不至于委屈观众。”谢老师自嘲说。“我不像我先生,我起时他已经都出去走了三趟了。我就尽力跟着我老伴锻炼和作息,只要尽力去做就行了,毕竟是老了,身体上跟年轻时差得太多。”谢芳老师看着窗外,回想起她年轻的经历。“那时候拍《青春之歌》,一拍就是半年,天天都不间断地演戏,演话剧是一天两场,每场三小时,电影一般也是一部要拍一年,中间不休息,我都没感觉过累。现在老了,还是顺其自然,做力所能及的吧。”谢老师坦言,进入老年后,也经常感觉身上很软,不爱动,但她有个习惯,只要一有工作,马上就精神。只要面对镜头,马上就展开最上镜面容。几十年的工作性质,让谢老师的作息习惯以工作为主,身体状态以工作为依。
从不在病痛前示弱
生活在战乱年间,谢芳从小就小病不断,据她介绍,所有的慢性病,她都快得的差不多了。而且病期还很久,长期患病的她始终坚持一个信念:决不让病痛影响了工作。也正是这个信念,支持她勇敢地克服一个又一个的病痛,从没怕过。
谢芳三岁就受了严重的伤寒,八岁得肺炎,由于没能及时治疗转成慢性支气管炎,一直到现在,有60年的气管炎病史了。“1956年,我21岁时,给前苏联乌克兰舞蹈团的巡回演出报幕,刚到郑州站就肚子痛,最后实在不行了,随团的医生看了就急了,说这是急性阑尾炎,得赶紧手术,没见过像你这么能忍的。”就这样,谢芳又经历了盲肠炎手术。1958年,谢芳的气管炎严重到了咳血的地步。说到这,记者心里一揪,问谢老师当时害不害怕。“不怕,都习惯了,再说当时也想不了那么多,还要排戏呢。”谢老师倒一脸轻松地说,“这气管炎没把我吓住,我倒把它吓回去了,到老了自然就好了。”由于在拍电影时,身体经常要接受各种考验,1958年,谢芳老师的关节终于也挺不住了,出现了严重的关节炎症状。“现在回想起来,真是与拍电影有点关系。”
谢老师讲着她的病痛史,记者不禁被她巨大的忍耐力以及毅力所感动,要知道,在当年,那也是一个柔弱的小姑娘,但却有着强韧的、不脆弱的内心。谢芳老师继续回忆说,“记得在青岛拍林道静跳海的那场戏时,要跳到没腰深、冰冷的海水里,湿透了的棉袄要赶快弄干,就只能穿着在火边烤,这么一烤,寒气直接钻进骨缝,想想真是不得关节炎才怪呢。”谢芳老师还患有高血压,常年要服用降压药。但她却把这一切病痛说得很轻松,为了演艺事业,她不断磨炼自己,在叙述中,清楚地体现着她的淡然和不悔的人生感悟。
做快乐的老年“生产力”
“我觉得我先生的看法特别有意思,就是说真正的演员就应该是那种翻跟头的,在基层表演的。”谢老师一边说还一边比划着,“演员就是演出来的,不能到老了就把自己供起来,什么都不干,有愧于老演员的称号,我主张到老了能做什么就做什么。”谢老师一向有个原则,不让干具体活只做嘉宾的节目不参加,她认为那是不劳而获。“就像毛主席号召全民大生产一样,我到老了也要做个快乐的老年‘生产力’,尽自己所能。”谢芳老师说着,走到屋里给记者拿来了她最近给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配的已发表的曲子,她哼着曲子的神态,仿佛带记者回到了那个积极奋进的时代,回到她的电影中,回到她的角色中。写曲子、练书法是谢芳老师最近几年的主要爱好。“工作需要我有什么爱好,我就去练什么。”说到练毛笔字,谢芳老师很是骄傲地说:“我已经写过几幅比较满意的成品了,观众和朋友们喜欢让我写字,我就努力把它练好,而且买了字帖回来。”谢芳老师兴奋的语气里,分明还有着孩子般的质朴和好奇。
向阿Q学着画圆
“战乱、贫苦、病痛我都经历了,到老了也有一些生活上的感悟。”还记得在战火纷飞的时期,父亲带着年幼的谢芳,在躲避侵略者飞机轰炸时,还让她高声唱着“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年过古稀的谢芳依然觉得,当年的情景还历历在目,正因为有了战乱、贫困和病痛,快乐和健康才更值得人们去珍惜和争取。也记得父亲曾说过的,玻璃其实不是光滑的,是由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小颗粒组成的,说明凡事都不是绝对的,都有积极的一面。所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积极、乐观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对老年人来说。“到老了一定要学着自己调节自己,看待事情不盲目、不偏激、多接触信息,使自己远离愚昧。”
采访的最后,谢芳老师说她最欣赏阿Q精神,在临死的时候还能无所畏惧地、高高兴兴地把那个圆圈画得圆圆满满,我觉得他是好样的,我也要学他,在剩下的日子为自己好好地画好一个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