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10期

脑血管病患者家庭康复

作者:余 刚




  脑血管疾病,俗称“中风”,尤其好发生于中老年人,患病后约有3/4的人丧失生活、劳动能力。因此,在急性期过后开展家庭锻炼和综合性治疗,对于保障病人生活质量,有重要的作用。
  心理指导 脑血管病发作突然,很容易使患者产生焦虑、自卑、厌烦等等变态心理,有的甚至产生轻生。这时亲属和朋友应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家庭养病的环境,引导患者对平时爱好和兴趣的追求,如:给患者多一些鼓励和鞭策,开展文娱活动,介绍伤残人战胜疾患的事迹,解除病人的孤独感,增强病人战胜病症的勇气,做生活的强者。这对于康复起着很大作用。
  家庭护理 定时给患者变换体位,一般每2~3小时翻身一次为宜。用棉花或海绵作垫圈,铺到病人身下,减少局部皮肤受压面积,还可用热湿毛巾擦洗、按摩髂关节隆起的受压部位。对于身体消瘦者,可用50%的酒精按摩局部,促进血液循环。遇有大小便失禁、出汗等情况时,应及时更换衣服被褥,保持床面的整洁舒适。如病人出现褥疮,可用50%的硫酸镁或酒精湿敷,促使红肿的消退。
  物理治疗 热敷,用吸水性好、柔软的毛巾或布料,沾上温度适当的热水或配制的中药洗剂,热敷清洗肢体,每日可2~3次,每次10~20分钟。有条件还可进行热水淋浴,起到舒筋活血的作用,以减轻致残而形成的手臂或脚等关节僵硬、行走或活动时肌肉的牵扯引起的疼痛。
  推拿按摩 通过对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按摩捶击,能增强脑血管病所致的残疾肢体的血流量,提高其神经的敏感性,缓解伤残肢体的关节、肌肉的强直、痉挛状态。具体按摩的手法及其部位,应根据疾病受损的肢体部位不同有所区别,要听从按摩医师的建议进行。要依照患者的体质和承受能力,手法要轻柔,动作不宜过猛,对于急性期的患者(发病28天之内)或有心脏病等严重合并症的患者的按摩应慎重。
  体育疗法 生命在于运动,巴西的老年学家提出“爬行防老”是治疗脑血栓的好方法。即让患者学习孩子四肢着地在地毯或床上爬行,每天爬三次,每次几分钟到半小时,量力而行,适度而止。爬行时,四肢着地,重心下移,血液分布比较均匀,头部血液灌注比直立时多些,对于脑缺血的患者尤为有利。
  早期康复锻炼的时机,可选择在患者度过危险期后的一周之后,这时可做肢体的被动活动锻炼。肢体静止状态时,应注意保持肢体的功能位置。随着病人病情的恢复,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活动残疾肢体的肌肉,防止关节肌肉的废用。脑血管病致残轻者,要尽可能地自己运动肢体,如上、下肢的屈伸。家庭也可在运动时,给予适当的阻力来增强肌肉的力量。病残重者,家属可扶稳受损害肢体的近端部位,托住肢体远端的关节活动,但要缓慢平稳。整个操练的过程中,患者的体位要舒适,要符合正确功能活动的位置,要在无疼痛的情况下进行,像婴儿学步那样。进行正确的运动模式的训练,而不是片面地强调患者的力量和速度的训练,重要的是正确姿势和控制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否则由于疾病的损害致残,加之不正确的训练所造成的后遗症状,将使患者固定在低级原始的运动行走的水平。实践证明,脑血管病自发病的半年之内,是肢体功能恢复的黄金时间,切不可疏忽。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包括平日的站立、行走、上床、口语表达等日常习惯的培养、训练和恢复。日常的动作训练要由简到繁,完全掌握一项之后再进行另一项的锻炼。饮食方面应吃一些稀软食物和增加一些蔬菜食品。
  总之,现代医学的发展,脑血管病的诊断水平不断提高,积极的治疗配合早期的家庭康复治疗,脑血管病的后遗症状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康复是有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