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12期

年夜饭,曾经最幸福的味道

作者:胡元骏




  不得不承认,对于过年,我渐渐失去以前的那种兴致了,相信和我有相同感觉的人不在少数。随着五一、十一等假期的增多,以及大多物质理想在平日里就可以渐进地满足,过年,似乎已经只是一个存在的表象,而不再让人有实质性的感觉了。
  然而,过年还是与其他节日有所不同的。特别是这种情结,无论是亲情、友情抑或温情,就算在平日里能有N多种理由推脱掉一些,在春节,是万万推脱不得,也不能推脱的。
  如此,连接起这些感情的,就是餐桌了。在温暖舒适的家里,春节的餐桌特别是大年三十晚上的餐桌,有着不可比拟的巨大力量。你看春运的火车、飞机、长途汽车站的人流中每个或渴望或期待的眼神,年三十晚上的一张张餐桌旁边一下子就都可以被化解。其实仔细想想,在那种状态下,吃,已经可以说是一个道具了,我们大家真正在意的不是吃什么,而是由吃来架起的沟通情感的桥梁。
  年夜饭,家庭成员的情感可以全部都倾注在每一道菜里面。厨艺高低无所谓,关键是要将所有的心意都融入进去,那时候在意的是制作年夜饭和等待的那个过程,爷爷做什么、奶奶做什么、爸爸做什么、妈妈做什么、自己做什么,等等,分工合作,菜肴的味道不同,但它是每个人心情的味道,一屡屡亲情的味道。也许只有在这一天,所有的味道才能一一品尝得到,才能融合成一个团圆的味道。看着春节联欢晚会,晚辈为长辈夹菜、敬酒,长辈勉励晚辈来年要更加有出息。此刻,绝对没有客套虚伪,有的只是情深似海。
  年夜饭是选择在家吃还是去酒楼饭店,对我来说,更倾向于前者。可能我较为保守,有人说你没看新闻说星级大饭店年夜饭的订座率已经达到90%了吗?没错,与时俱进,人们的观念有了很大变化,嫌在家做饭辛苦,还要刷盘子刷碗,一家老少去酒楼饭店订上一桌丰盛的菜肴,同样可以交流感情并且省去了诸多劳神的事情。但是,少了那些所谓的劳神,在我看来却似乎缺少了些年夜饭本质上的东西,在满足了物质和精神上需要的同时,往往会在幸福本身上打了些折扣。还记得小时候过年奶奶烧的那碗红烧肉吗;还记得爷爷和的饺子陷和包进饺子里的硬币吗;还记得父亲烧的油焖大虾和酱肘子吗;还有妈妈烧的五香熏鱼吗…一也许他们火候不佳,也许调料不全、也许做法不算正宗,但谁又能说那些山珍海味可以与之比拟呢?那种千斤不换、油然而生的幸福感,那种最最贴心的味道,也只有在家里才能够得到,同时会升华成一种思念。思念的味道是无形的,也是真实存在的,但愿这种思念的味道不要只是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
  另外,年三十晚上依然工作在餐饮第一线的人,客观地说,看着推杯换盏的举家团圆,心情肯定不会愉悦到哪去。那也是一种味道,乡愁的味道!
  与吃相对应的,一是喝酒,再有就是减肥。前者男士躲不过,后者女士愁上眉。过年的吃喝是连续不断的,老话说正月十五里面全是年。所以,唯一出路就是自己节制一些,再有就是期望在吃喝中堆积起来的浓情,能分散些肠胃的不适与脂肪的累加吧。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说到除夕的刀砧声,邓云乡撰写的《燕京乡土记》却记载着除夕一个十分凄凉的故事:旧社会穷人生活困难,三十晚上是个关。有户人家,丈夫到三十晚上很晚了尚未拿钱归来,家中瓶粟早罄,年货毫无。女人在家哄睡了孩子,一筹莫展,听得邻家的砧板声,痛苦到极点,不知丈夫能否拿点钱或东西回来,不知明天这个年如何过,又怕自己家中没有砧板声惹人笑,便拿刀斩空砧板。一边噔噔地斩,一边眼泪潸潸地落……这个故事让人听了,着实心酸。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闺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盘、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古代,过年喝酒,非常注意酒的品质,有些酒现在已经没有了,只留下许多动人的酒名,如“葡萄酒”、“兰尾酒”、“宜春酒”、“梅花酒”、“桃花酒”、“屠苏酒”等等。
  
  各地风俗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冬腊月,看到穷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便制作了一种“祛寒娇耳汤”给穷人治冻伤。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穷人吃,人们吃后,觉得浑身变暖,两耳发热。以后,人们仿效着做,一直流传到今天。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