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12期
漫话篦箕
作者:李运河
相传,春秋时代,延陵监狱中有个犯人陈七子。有一天,他看到地上有不少从狱卒打他的毛竹板上掉下来的竹篾片,便灵机一动,就一根一根捡起来,并将其理齐、削尖后,密密齐齐排紧,中间再加一根横档。从自己身上穿的麻衣中,抽下麻线,把竹蔑片编结牢固,拿它篦头发里的虱子。由于齿密,虱子很快被篦落,而且连头发里的污垢也篦干净了。后来,受封于延陵邑的吴王四太子季子,知道陈七子会编竹篦后,就释放了他,并令其开办作坊,专门制造篦箕。陈七子直活到73岁那年的3月25日才去世。所以到每年这一天,篦箕行和制作竹篦的后人都要为这位篦箕祖师爷进行“祭祀”。
陈七子制篦虽无文字记载,但它的出现当晚于梳子,不论是传说,还是现已发现的出土实物,可说篦箕是在梳子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目前,出土最早的篦箕实物,是山西长治分水岭出土的竹篦,墓主为女性,入葬于春秋晚期。还有湖北江陵凤凰山发掘出土的秦代篦子,墓主为女性,入葬于春秋晚期。湖北江陵凤凰山发掘出土的秦代篦子,距今亦有2DOO余年的历史。
在我国古代,篦箕和梳子统称为“栉”。现如今提起篦箕,中老年人几乎人人知晓,而对一些青少年和儿童就有些陌生。
栉,在我国古代与簪、钗、胜、步摇、金钿、铢花、勒子并称为八大发饰。篦箕系栉的一种,古代妇女常把精美的篦箕插在发髻上当作发饰,且非常流行,就像现在妇女头上流行的发夹一样。妇女插篦的习俗可追溯到秦汉时期,《太平广记》中引《小说》云:“汉武帝……以象牙为篦,赐李夫人。”这个时期的篦箕出土很多,制作也比较精微。如,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专盛化妆用品的九子奁盒,内一小奁,装一对角质篦箕和一对黄杨木梳。
换夏《虞美人》词,“莲冠稳簪细篦横,飘飘罗袖碧云轻”,《琵琶行》,“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可说是对篦箕插髻情景的精彩描绘。当时有的女子还在头上插若干篦箕,层层叠叠与黑发形成鲜明的阶梯,并称作“小山”。文学作品中对此也有描绘,如:温庭筠《菩萨蛮》词有云:“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而古代名贵的篦箕材质,有金制,见薛昭蕴《女冠子》词“翠钿金篦尽舍”;有银制,见花蕊夫人《宫词》“斜插银篦慢裹头”。这种贵金属制作的篦箕,多是一些名门贵族妇女所用,而普通妇女所插的则是木制和竹制的。古代妇女插篦习俗直到宋代仍很流行。近代和现代妇女虽不普遍以篦箕插髻妆饰发式,但我国现在有些少数民族,至今仍用精美梳篦来作为发饰。
篦箕之所以作为发饰深受古代妇女的喜爱,这与它的传统制作工序和工艺技法关系甚密。一把篦箕看似简单,其实制作工序十分繁杂,它有篦篾、篦梁坯、骨档、制漆、楂子、漆篦梁等六个工种42道工序。再精加工,一还有胶工、打磨、挫草、镶头、拨工、抨刮等六个工种30道工序,最后还要进行复查整理半道工序,共计72道半工序,方可完成。古代的篦箕从外型上大致分为马蹄形的单面篦、长方形的双齿篦及半边篦、把式篦和花齿篦。传世名篦有些以质见称,如金、银、象牙、玉、翡翠之类,但更多的则是以在篦梁上的雕饰见胜。
譬如江苏常州的篦箕,它不但历史悠久、质地优良,而且篦箕梁上均有雕、刻、绘、烫、嵌的图案,这些图案中有鱼、乌、禽、兽及各式人物,形象逼真,惟妙惟肖。在清朝光绪年间,每逢农历七月,苏州织造局的官员都要到常州订做60把梅木梁象牙档高级篦箕,连同其他一些物品一起进贡朝廷,于是常州篦箕便被定为御用品呈献宫廷。据史料记载,太监李莲英为慈禧篦头所用的篦箕,便是常州篦箕,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传说皇后拿常州篦箕篦头,水碰到篦箕就会飞溅起来,因此,宫廷中把常州篦箕看成辟邪的宝贝。
还有广西桂林的楠竹篦箕,除选用当地的优质楠竹作篦齿,并择不同材质作篦梁外,还在篦梁上镌刻有漓江风景和桂林山水,其技艺精湛,制作十分考究,因此驰名中外。
我国古代,篦箕在经商者中还作为一种挂饰物,或挂在店铺或随身携带,据说这种挂式篦箕饰物可以“刮进”白花花的银子,并能很好地理“财”,使经商者能够财源茂盛。
另外,篦箕在古代的习俗中,与丧葬还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常被作为随葬品放入棺内。据考古工作者发现,很多出土的墓葬中,均有不同材质的篦箕,如湖北江陵凤凰山和甘肃汉代墓葬中,都出土过篦箕。而且从这些篦箕的制作工艺、材料的优劣,以及摆放的位置等,均能反映出死者的社会地位和等级高低,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现如今,篦箕在我国部分地区和东南亚一些国家,仍被作为“祭祖”的悼念物品用以焚烧。
当今,篦箕虽已失去了它原有的篦污去痒功能,但它的装饰工艺价值仍然很高。它是一种极好的艺术载体,既可制为精美的发饰,又可作成具有观赏性的工艺旅游纪念品,并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因此,应继承开发和利用,让这一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手工制品重放异彩,并服务和美化人们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