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12期
读书·美容
作者:王 涛
鲁迅先生曾自称“厨子”,把自己的作品比作“饭菜”,真是形象极了。其实作者与读者之间,很有点像厨子与食客的关系。真正的作者,总是用美的作品去影响读者,就像厨师总想把味美且易消化的食品奉献给顾客样。书如饭菜,味各不同:小说故事,可称风味小吃;散文诗歌,可称清茶咖啡:国外名作,可称西餐大菜:四大名著,可称满汉全席。读风与吃相颇有相似之处:有人细嚼慢咽,有人风卷残云,有人品茗回味,有人浅尝辄止。真可谓秉性迥异,各具情态。
一部好书,不仅可让人咀嚼品尝,更可供人回味、消化和吸收,不仅可以刺激感官,愉悦身心,更可提供营养,促进人的成长。每当夜色阑珊,华灯初放之时,取一部好书,斟半杯清茶,慢慢研读,细细品味,幽幽的墨香扑面而来,书中优美的词句和曲折的情节使人如食甘饴,似品佳茗。至何处,只觉得浑身汗透,几千年间的名流隐士、才子佳人,一个个活生生地展现在你的面前。或低吟或浅唱或击节高歌,或柔肠自结,或豪情万端,恍恍惚惚,你仿佛走进他们的世界,和他们一起体味着人生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
孤灯之下,一个多彩的世界正在眼前蔓延,斗室之中,几多欢声笑语正在耳畔喧哗。深夜人寂,无尽的思绪如一只放飞的风筝,穿越了时间和空间,在浩渺的天际翱翔。“书当快意读易尽”,一部书,不知不觉中就读完了。饮尽残茶,将书合上,只觉得浑身畅快,当时很有点携友赴宴,微醉而归的感觉。
读书能美容,这在古籍中是有记载的。《韩诗外传》载:春秋时,鲁国有个叫闵子骞的人,仰慕孔子的才学,前去拜孔子为师。开始时,脸色干枯、蜡黄,过了一段,慢慢变得红润起来。孔子觉得奇怪,便问其原因。问闲子骞说:“我生活在偏僻乡下,到老师门下学习做人治国的道理,心里十分高兴。但看到达官贵人坐在华丽的车上,前后龙旗飘舞,又很羡慕。两种情形时常在我的脑子里打架,因而寝食不安,脸色干枯。现在我受老师教化,精读做人治国之书,懂得的道理日益增多,能辨是非美丑了,那些‘龙旗’之类的东西再也不动我心了,因而心情平和,脸色也就红润起来了。”闵子骞把自己的美容归功于读书明理,这实在是给我们好美者开了个良方。
一个人的美表现在许多方面,相貌和外表的美是一个方面,而精神和内在的美是最重要的方面。有的人生来粉妆玉琢,秀色天成,但一张口一投足,美感就烟消云散了。特别是时下,有些人总感到活得太累,整天萎靡不振,面无神采。这主要是精神世界枯竭的外在表现。人的外貌是爹妈给的,而精神的美却是后天陶冶出来的,要想把“外秀”与“内慧”统一起来,既要靠生活的磨练,也要靠人类传统文化的熏陶,这其中就离不开读书。
实践证明,书读得多了,它的功能便会渐渐地显示出来,它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你的气质上、说话上,你的胸襟、情操上,可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学文变化气质”,甚至会由“心”到形,影响到你的容貌,使你的眼光更加有神,面庞更加光彩,举止更加高雅……这种美态比起外表的美貌,要耐看得多。正如伏尔泰所说:“美只愉悦眼睛,而气质的迷人使灵魂入迷。”更何况青春的容颜是会随着岁月流逝的,而根植于人内在气质的美却能使人保持经久不衰的靓丽。看来,“书中自有颜如玉”,真该有种全新的解释了。让我们到书籍里去寻求真正的美的内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