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1期

老年人感染与抗生素

作者:陆维巧




  人至老年,体内重要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均发生较大的变化。明显的改变是脂肪组织增多,重要脏器如肝、肾、脑的血流量减少,全身水分、血浆白蛋白减少,肾功能减退。故抗生素在老年人体内的代谢过程,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表现在:
  
  1.对药物排泄过程的影响
  
  老年人肾脏常常萎缩,肾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硬化,使肾有效血流量明显减少,肾小球滤过率相应降低;同时肾小管功能也受一定影响,使尿浓缩和排酸能力减退。由于肾脏是大多数抗菌药物主要的排泄器官,上述变化使老年患者对一些主要经肾排泄的抗生素清除减慢,半衰期延长,血浓度升高,从而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青霉素类、头孢菌类、其他β内酰胺类(如泰能、氨曲南等)、氨基甙类(如链霉素、庆大霉素等)、万古霉素等主要自肾清除,高龄患者若使用正常治疗量,极易使药物在体内蓄积,导致血药浓度增高,并出现毒性反应。因此,老年患者应用这类药物时,一定要根据其肾功能情况减量用药。肾功能的测定以内生肌酐清除率较为可靠,参考值为90~120毫克/分。轻度肾功能减退者为大于50~80毫克/分,中度为10~15毫克/分,重度为小于10毫克/分。一般来说,肾功能轻度减退者抗生素用量为正常用量的2/3~1/2;中度减退时用量为正常量的1/2~1/5;重度减退时用量为正常量的1/5~1/10。若无肌酐清除率指标,可用血肌酐值粗略估算肌酐清除率。
  
  2.对药物吸收过程的影响
  
  由于老年人胃肠血流量减少,胃黏膜萎缩,胃肠蠕动减弱,可使口服药物吸收减少;另外,一些主要经肝代谢,或肝、胆系统排泄的药物清除减慢。因此,有肝病的老年患者,应避免使用四环素类和大环内酯类药(如红霉素),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等也应减量使用。
  老年人感染的特点是细菌常在体内潜伏,呈带菌状态,如菌尿症、胆汁带菌、上呼吸道带菌等,当机体抵抗力因某些因素下降时,其感染症状很容易表现出来。
  常见老年感染性疾病有肺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尿路感染、胆道感染及败血症等。致病菌多为大肠杆菌、肺炎杆菌、流感杆菌、绿脓杆菌等革兰氏阴性杆菌,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肠球菌等。
  老年人感染的症状常不典型,如有些严重感染的患者,可不发热;一些老年人仅诉全身无力、不能进行日常活动、食欲减退等一般症状;有些老年人患肺炎时发热、胸痛、咳嗽、咯痰常不明显,而呼吸急促较明显;有些老年人患泌尿系感染时缺乏典型的尿频、尿痛、尿急症状,而表现为尿失禁和神志状态改变等。
  治疗老年感染性疾病时,应选用毒性低的抗生素,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其他β内酰类常被作为首选药物。毒性大的氨基甙类抗生素,仅在确有指征并作为联合用药时使用,且需严密监测血药浓度和肾功能。另外,青霉素和头孢菌类主要经肾脏排泄,使用时也需根据肾功能情况调整剂量。
  由于老年人常有多脏器病变,生理储备功能和免疫功能降低,感染后常迅速恶化,特别是医院内感染的患者,对一般抗生素常常耐药,故应及时选用广谱、耐药少、效果好的抗生素,必要时可选择泰能,以迅速控制感染,防止感染扩散。对于耐甲氧西林金葡菌或耐甲氧西林表葡菌患者,应及时选用万古霉素。目前国内已有高纯度的万古霉素,一般极少发生不良反应。